标本兼治 工信部全力落实甲巯咪唑供应
稿件来源:本报讯
“目前我们已在全国范围做好了生产供应调度,在31个省会等中心城市保证至少有一家药店能买到甲巯咪唑。基层地区医疗机构和医药商业单位可直接向北京燕京药业订购。”1月24日,记者在工信部、卫计委、食药监总局、发改委召开的“关于甲巯咪唑等小品种常用药生产供应保障情况通报会”上获悉。 可以说在最近半年多时间里,我国政府对药品短缺的关注度之高、用心度之深、行动之快、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短短6个月,从全国范围的 “一片难求”到月产7000万片满足市场供应。这场围绕解决甲巯咪唑这款治疗甲亢首选药短缺问题的“攻坚战”,让民众切实感到了相关部门心系群众的办事效率。 2013年7月,针对网络上反映出的甲巯咪唑在部分地区出现 “药荒”问题,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紧急行动。工信部苗圩部长在第一时间做出批示 “要以群众真正满意和赞成为标准,狠抓不放,切实帮助解决群众急需低价药品问题”。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得知此事后更是拍案而起,强调深入调查生产和供应情况是解决群众急需行动能够落地的关键,并要求 “掌握情况,加大协调力度,缓解甲亢药物紧缺局面,促进问题解决,推动长效保障机制建立”。 紧急应对 解短缺燃眉之急 这无疑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既要出手迅速、有效地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又要考虑到措施的可操作性;既要统筹全局、统一整体认识,又要顾及企业个体利益、有针对性地实施具体方案。这一问题考验着各方智慧。2013年7月,工信部消费品司迅速组织调查、摸清情况。了解到造成甲巯咪唑供应短缺的直接原因,是目前国内惟一具备原料药生产条件的北京燕京药业原料药GMP证书到期,原料药车间于2013年3月起停产改造、造成断供。据此,一方面协调食药监总局对燕京药业按原标准延续GMP证书有效期,另一方面工信部组织燕京药业迅速利用检验合格的库存原料药重启生产,20天内向国内市场供应甲巯咪唑片6000万片。2013年8月,安排收储。由于甲巯咪唑价格低廉,国家规定的每瓶 (100片)的最高零售价只有4.9元,企业生产不赢利,为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工信部安排中央医药承储单位收储了225万元的甲巯咪唑片,缓解企业流动资金压力。 2013年10月,支持技改。经工信部消费品司会同北京市经信委督促燕京药业加快技术改造,原料药车间部分工艺及扩能改造基本完成,恢复甲巯咪唑原料药生产。 2013年11月,跟踪调研。工信部消费品司、北京市经信委、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再次对甲巯咪唑的市场供应和企业的生产情况跟踪调研。通过走访药店,了解到甲巯咪唑片目前能够稳定供应;通过深入北京燕京药业,了解到该公司的原料药车间改造后甲巯咪唑原料的生产能力已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鉴于燕京药业的销售覆盖面有限,为使各地医药商业公司、医疗机构及患者都能购得甲巯咪唑,2013年11月27日,工信部消费品司组织燕京药业在其网站上发布产品供应信息和订药电话 (010-65763930、65767987),对于急需用药的个人,公司将指导其到就近药店凭处方购买。同时,通过全国最大的医药商业公司中国医药集团在全国省会城市零售药店选点铺货,并发布药店信息,满足各地患者就近购药需求。 2013年12月,据相关统计,燕京药业完成生产原料药675公斤,制剂2.3亿片,重点投放到安徽、广东、河南、河北以及西南地区市场,缓解了市场供应不足问题。 目前,经多方努力,甲巯咪唑的生产供应保障工作成效明显。相关药企每月生产量稳定在6000万~7000万片。全国28个省份的近200家药品批发企业与北京燕京药业有限公司建立了配送关系。 增加供给 须变革低价招标 对于此次甲巯咪唑 “断档”背后的深层原因,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是: 一是低价药价格偏低,企业赢利困难,不愿生产;二是低价药招标采购分省进行,采购量少,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三是原料药供应不稳定,甲巯咪唑这类小品种药的原料药只有少数企业在维持生产,一旦出现生产不正常、停产改造、环保检查等情况,就会对制剂药企造成供应短缺。 据了解,自2009年我国实行医改基本药物招标采用 “双信封”机制以来,多数地区选择以最低价中标采购,部分基本低价药小品种供应短缺问题也随之显现。 2009年8月,为解决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九部委发布 《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规定基本药物省级集中招标采购。省级政府需要在国家零售指导价规定的幅度内,通过招标形成本地区的基本药物具体零售价格。其中, “双信封”招标形式在全国推广度最高。 所谓 “双信封”,是指企业要经过经济技术标和商务标的双重评审才能中标。前者主要对企业生产规模、配送能力、行业排名以及资质认证等指标进行评审,后者主要对价格指标评审。 “双信封制”原本是一个信封比质量、一个信封比价格,中标原则是 “质量优先,价格合理”。但是在实际招标中,质量技术标的门槛很低,几乎不违法的企业都可以进入,所以就只剩下商务标,也就是 “拼价格”了。 在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招标采购过程中,很多国产基本药在数次 “血拼”之后,只能以 “白菜价”、 “地板价”销售,企业根本入不敷出,卖得越多赔得越多。显然 “赔本的买卖没人做”。要从根本上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就得使企业“有利可图”。 如果单纯从市场经济角度看,政府应该放开对价格的管制,取消最高定价、甚至取消招标,市场零售价放归市场调节。因为 “看不见的手”远比 “看得见的手”更灵活、更敏感。但是,药品具有关系民生的特殊性,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医疗体制尚不够完善的背景下,解决低价药短缺问题还需要政府有所作为、创新管理,把药价问题放到医疗体制改革的全局中通盘考虑,才能标本兼治。 从短期来说,提高企业积极性生产低价药积极性,就要改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纠正 “唯低价论”倾向,既要考虑价格因素,更要考虑质量和市场因素。据了解,工信部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将甲巯咪唑等纳入国家基本药物定点生产试点,协调有关部门提高甲巯咪唑药品的国家指导价,既让企业有合理利润,又让百姓得到实惠。 防患未然 探究长效机制 由于医生用药习惯、患者消费能力的差异和企业生产品种安排调整等因素,完全依靠市场调节难免会出现一些药品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因此,发挥政府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保障药品供应是一项长期任务。 事实上,药品供应短缺是个世界性难题。资料显示,美国在2012年出现短缺药事件245起。但是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应对,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方面深入实际、排兵布阵,解决了具体药品甲巯咪唑的生产供应难题;另一方面为了在更大范围内解决药品供应短缺问题,特别是保障国家基本药物的供应,工信部、卫计委、食药监总局、发改委等积极发起推动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的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定点生产试点工作。计划选择甲巯咪唑、麦角新碱、去乙酰毛花苷、氨苯砜、普鲁卡因胺、洛贝林、多巴酚丁胺等7个品种,作为第一批定点生产试点品种。目前,卫计委、发改委、工信部等在联合开展统计产品需求量信息、制定品种统一采购价格、制定企业招标规则等准备工作,争取2014年上半年完成后启动招选企业的工作。 二是推进小品种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为了避免小品中药生产分散、生产企业条件差造成供应不稳定,计划遴选若干综合实力强、基本药物小品种比较集中的企业,支持其引入其他企业的生产文号,建设小品种集中生产基地,提高生产集中度,保障一批小品种药的稳定供应。 三是分工协同形成政策合力。多个部门通力协作保障药品供应。计划由发展改革委改进小品种价格管理办法,放宽对低价药的价格管制;财政部对建立常态短缺药储备给予支持;卫计委完善小品种招标采购机制,对纳入低价药目录的品种在招标时不招价格,只评价企业质量技术和供应保障能力;食药监总局支持小品种集中生产,为该类产品文号转移提供便利。 四是建立短缺药品储备。在现有应急储备基础上,建立常态短缺药品储备,完善国家医药储备。计划由工信部通过设立储备管理单位,加强日常管理,增加储备信息系统功能,发布储备药产品信息,同时指导各省市建立相应的地方储备。(本报记者 郑春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