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郭俐君 王雨阳
诚如预期,两会期间那份来自春天的大礼,在金秋季节孕育出了蓬勃生机。
“中国今年的减税降费规模是空前的。从实施情况看,执行情况和预期基本相符。从减税量来看,比原来预计还会多。就1~7月份的情况而言,制造业新增减税3648亿元,占31%,是受益最大的行业;分经济类型看,民营经济新增减税7450亿元,占63%,受益是最明显的。”9月24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减税降费发挥了重要作用。
减税降费利好制造业 按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我国将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近2万亿元,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从今年1~7月份的情况来看,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3492亿元,其中新增减税11740亿元。
国家统计局对北京等9个省市、311家企业开展的专题调研显示,减税的红利中,七成以上是用于企业研发、技改和扩大再生产再投资,并明显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减税降费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有力增强了市场信心和经济增长后劲。
“减税降费的问题是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头等大事。减税降费工作主要是在四个时间点上进行。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和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从1月1日起实施,深化增值税改革从4月1日起实施,降低社保费率从5月1日起实施,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从7月1日起实施。”刘昆认为,该政策惠及面非常广,几乎所有纳税者都能够在其中得到实惠,制造业首当其冲。
在被问及减税降费是否会加大规模时,刘昆坦言,减税降费是一个动态调整和完善的过程,财政部将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调整有关政策措施,推动减税降费政策发挥更好效益。这对于制造业而言,显然是一个利好消息。
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综合分析国内形势和国际背景,我们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应当保持定力,坚持稳健的取向。既要稳当前,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我们的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速度和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大体上相当、大体上匹配,坚决不搞 ‘大水漫灌’。同时也要注意保持杠杆率的稳定,使整个社会的债务处于可持续的水平。”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强调,从长远考虑,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改革的方式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易纲认为,货币政策要考虑国内的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来进行预调和微调。中国的经济目前还是在合理区间,物价方面也处于一个比较温和的区间。在转型升级中遇到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将主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
此前,央行用银行贷款、市场发债、股权融资 “三支箭”的思路来解决民营企业,包括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民营企业的贷款增长较快。
数据显示,2019年8月末,普惠金融口径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万亿元,同比增长23%;民营企业贷款余额45万亿元,同比增长6.7%,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比2018年平均水平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
“我们支持66家民营企业发债488亿元,同时通过这些支持撬动了几千亿元的民企发债。有金融机构还有地方政府也仿照这种办法,用融资工具支持的方式分担风险,使得民营企业债券的发行不仅仅能够发得出去,而且在发行利率上有所降低。”易纲介绍,目前已有2500多万户民营小微经营主体获得贷款,有力地支持了就业、创业和整个经济的平稳运行。整体来看,综合融资成本实现明显下降。
确保经济良性循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认为,在当前大背景下,需要从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提质扩容、补齐城乡区域发展短板、推进产业升级等方面来确保经济良性循环,发挥制造业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从投资的角度看,应促进各项投资加快用于补短板、调结构、扩内需,适当降低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多措并举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同时,要加快项目建设的步伐和进度、加强项目储备工作,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三个 “轮子”一起转,合理扩大有效投资。而消费更新升级更多依赖于积极推动汽车、家电、电子消费品以旧换新等。通过鼓励绿色消费,支持居民购买节能家电,并进一步激发服务消费的潜力。
从区域布局的角度看,宁吉喆分析,在当前形势下,化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是释放市场潜力的重要措施。由此分解,要挖掘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这四大板块的发展潜力,并发挥五大战略新增长极的效应,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协调落实,抓紧启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工作,通过规划引领,带动项目实施,释放巨大的潜在市场。
显然,在区域协同发展、产业升级的共同需求下,制造业的发展将出现更多的融合趋势,要完善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要加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的技术改造,包括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化的建设、数字化的转型、智能化的升级以及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化的改造,积极推动制造业与生产型服务业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