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产业扶持政策仍有较大发挥空间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李锋白 马艳 为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吉林省可谓铆足了劲。 浏览吉林省政府网站和吉林省工信厅网站,可以看到,今年以来吉林相继出台了为数不少的产业扶持政策,但是相关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吉林全省GDP为10045.01亿元,同比增长1.8%;长春市前三季度GDP完成4657.2亿元,增速为零;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0.6%。从这份 “成绩单”来看,市场效果显然不如政府预期,这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了吉林省政府政策的积极作为与市场效果上的无奈。 从现实来看,任何政策的实施最终需过市场这一关。吉林省省长景俊海表示, “今年上半年,全省有资金新到位项目766个,到位资金1150多亿元,这说明吉林营商环境的改善、投资机遇的到来,企业开办时间压缩了,由过去11天压缩到3个工作日,最快的28分钟就可以办完企业法人执照。企业市场主体增加了,今年上半年为企业和个人实际减税降费103亿元,全年可达到312亿元,由于政策红利企业享受到了,再加上其他的组合拳,今年上半年企业类市场主体增长了14%”。 从数据来看,吉林省在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部分企业也切实感受到了政策红利。但也有部分企业表示,他们感觉被扶持的力度不大,效果不是很明显,尤其缺乏资金、融资等实质性的帮助。 为何政府频频做出努力但是市场反响并不强? 一位来自吉林省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吉林省很多新品和科技研发支持资金基本上都给了大企业,中小微企业获得的实质性帮助并不明显,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即便如此,有些资金支持还不一定全部到位。 可见,对于中小企业的帮扶政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缘何中小企业感觉被扶持力度不大? “吉林省很多城市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相关政府人士表示,与南方发达省份相比,吉林省的政策力度还是小。特别是在资金扶持方面,有的扶持资金由省里发放到市、地、州,但地方迟迟不给或者少给,甚至因跨年度被作废收回的现象,所以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他还指出,从目前来看,吉林省软环境有所改善,审批环节减少,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态度好转。但从深层次观察,与南方发达省份相比,吉林省存在政府大、市场小的问题,差距仍然明显。此外,目前有限的资源仍然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干预还是显得太多。 毫无疑问,吉林省政府已经在简政放权的路上积极作为,甘当市场的服务者,但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仍需深刻理解并落实到位。 也有部分专家认为,吉林省政策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是,很多政策可操作性不强,规划层面多,指导性的多,实打实的少。但总的来看,普惠性不强,往往需要企业有条件享受。从企业层面来讲,企业没有主动衔接很多扶持政策。如吉林省有多个专项扶持基金,在网上公布了申报条件,很多满足条件的企业由于没有看到或者没有仔细研究而错失良机。 市场不是单方面的,政府在宏观调控时,企业也应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 吉林省某民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与以往相比,吉林省整体发展环境都有所改善,但是总的感觉还是说的多,做的少;走过场和不实的居多,有关政府部门的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到真正为企业服务上;很多民营企业还是很难与政府打交道,政府态度比以前好,但明显感觉并没有从心灵深处彻底转变。 可以看出,吉林省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原因综合而成的。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清杰表示,吉林省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推动本省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客观上取得了效果。但是,必须承认政策效果与预期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更好发挥产业政策的积极作用?周清杰给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尊重市场规律,提升产业政策的科学性。科学产业政策的基本特征是顺势而为。产业政策的制定需要经过市场充分的调研,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汲取企业家、管理人才、科技人员等多方面的意见,避免拍脑袋决策。 二是产业政策的制定应首先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因为产业资本是否愿意进入一个地区的前提是看当地有没有宽松的营商环境,能让企业获得相关政府机构的优质服务,尽量免受不当制度和行政力量的干预。 三是树立以市场驱动为主,产业政策顺势而为的理念。在新产业遴选、支柱产业的确定中,应尊重产业演进规律,既要考虑资源禀赋、原有产业传统,也要重视市场供求态势,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并及时为发展初期的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提供支持。 四是产业政策的落地需要有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通过富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留住本地优秀人才、吸引稀缺型外地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