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王雨阳
2020年全国两会在完成各项议程后,日前在北京胜利闭幕。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是中国战 “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标志,它不仅极大地激发国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也将为全球其他国家战 “疫”胜利带去希望。国际舆论普遍认为, “中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虽然未设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没有目标” “今年中国将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消除贫困” “中国两会释放向好信号,为世界带来希望”。
守住 “六保”底线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大论断再次得到印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当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但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形势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围绕 “六保”提出了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顺应了社会期待,回应了群众关切。
代表委员们表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从六个方面强调“保”的重要性,是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而提出的要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要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切实增强紧迫感,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汉中市委副书记、市长方红卫认为, “六保”是今年 “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 “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凡利分析, “六保”工作部署清晰,主要目标明确,相关工作举措既扎实又具体,有利于结合工作实际落到实处。比如,降低工商业电价,降低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要求都十分明确。下一步在工作中,要用好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能,切实落实好。
“相对于经济增速而言, ‘六保’更为重要,应以扩大就业带动经济增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建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39次提到就业。杨伟民认为,把保就业放在 “六保”首位,既是坚持问题导向,也是基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来确定的。不提GDP增速目标,转而更加突出就业、突出民生、突出保市场主体等政策目标。
“就业是最大民生。”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马东平表示。在其看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稳企业、保就业措施,为广大就业者吃下了定心丸。
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时间有所推迟。非常时期召开的非常两会,正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以及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再添新谋划、新动力、新机遇。
“今年的全国两会非同寻常,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判断和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举措,都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这个前提下部署和统筹推进的。”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表示。
在他看来,疫情是下一阶段影响我国发展的最大变数。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全球疫情仍在蔓延,疫情反弹的复杂性增加。当前中国的疫情已经从前一段时间的应急性防控转向了常态化防控,这种局面可能要维持相当长时间。
疫情防控不能放松,同时经济社会、民生就业的问题也不能等,怎么办?党中央提出,要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确保疫情不反弹。
在全国政协委员、搜狗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小川看来,防控疫情正成为科技企业转型的加速器。王小川说,互联网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在战 “疫”过程中激发出了更大活力,展示出了担当和创造性。政府也越来越善于发掘企业的能力,助力治理能力的提升。进入后疫情时代,全社会已经吹响了复工复产的号角,为了让更多民众走出家门消费,政府部门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促进市场恢复活力,开创了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精准纾困中小企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中小微企业是减负举措重要的发力方向,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存和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稳住经济基本盘和兜住民生底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海南省政协常务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林安表示。
为此,国家推出一系列干货满满的政策措施,通过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融资成本,千方百计把企业家的信心树起来、强起来,帮助广大中小企业缓过来、转起来。
“政府很懂中小微企业的难处,政策力度非常大,传递信心。”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李正国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感觉很提气。不过,他同时提醒,一些政策在落地时仍存在宣传解读不到位、前置条件多、申报程序繁琐等情况, “好政策的 ‘源头活水’如何流进企业 ‘田地’,关键还要看落地落实。”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建议,好政策在落地时应综合评估政策目标及效果,加强中央政府各部门、各省份间的政策协同性,提高政策发布和应用的效用。
新基建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今年,备受关注的新基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 “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范畴。
从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窥探,每一次新的基础设施革新,都对国家乃至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把握新基建的时代脉络,就是把握未来。
“对新基建的投资和建设,将会拉动数字化工厂、数字化城市的发展,带动数字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刚好弥补疫情给我们带来的重大损失。”全国人大代表田立坤在谈到新基建时说。
(下转3版)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昨日在京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