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用防护产品产业链图谱
(数据来源:赛迪安全所整理)
■ 黄玉垚 高 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针对疫情防控工作提出, “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的重大任务。近期,全国每天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连续破千,二十多个省份都发生了本土聚集性疫情,点多、面广、频发,对医用防护产品的需求始终处于高位。
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国内外对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和隔离护/面罩等医用防护产品的需求均呈快速增长态势,医用防护产品在产业链条完整度、产品供给能力、制备技术更新迭代等方面均有较大改进。在后疫情时代,我们要立足医用防护产品产业链优势, “锻长板、补短板”,把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作为国家总体安全战略统筹布局,切实维护人民生命安全。
产业链需 “锻长板、补短板”
我国具备坚实的石化、纺织、装备工业基础,因此,我国医用防护产品布局实现了产业链全环节覆盖 (如图所示),各环节发展水平相对成熟,产业整体呈 “片状”分布,集中分布在产业基础强劲的中东部地区,涌现出一批重点龙头企业,产业规模优势初步显现并在国际市场中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原材料供给、成品制造环节优势明显。在原材料环节,拥有安徽琅琊、湖北仙桃、河南新乡、浙江天台和广东西樵等生产基地;在零部件环节,在浙江、山东、江苏、广东和福建等地形成非织造布产业集聚区,产量居全球第一;在成品环节,在山东、广东、河南、江苏等地集聚一批成品生产企业。
然而,放眼全球,我国医用防护产品产业链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密集的制造环节,如纺纱、织造、加工等,并且部分产品已经出现产能严重过剩。而在新材料研发、产品设计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环节,我国参与国际层面竞争的深度和广度均与制造环节有较大差距,发展水平始终不高。部分关键技术 (如高性能无纺布)攻关程度不足,导致产品部分性能虽然得到了一定提升,但综合性尚与国际顶级产品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方面发力优化产业链
首先,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一是推动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高端医用防护产品集群区域。二是优势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在重点领域,如高性能无纺布开发等形成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跨地区、跨行业的跨国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主动参与全球竞争、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骨干力量。三是政府要大力挖掘医用防护产品的市场需求,指导和帮助企业扩大产品线或开拓新市场,帮扶企业进行产品CE和UL等测试认证,并以担保方的身份促成优质企业与国外客户签订合作协议,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
其次,强化技术攻关,补足产业链短板。形成医用防护产品的技术短板清单,通过公共安全科技专项、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渠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共性关键技术的成果转化。组合运用采购目录、应用示范等方式推动先进技术进行工程化应用与产业化推广,强化过程高端产品市场推广进程。
最后,采用生产协同和协同创新方式,提升产业链协同保障能力。在生产协同方面,一是要整合全链优质资源,发挥重点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供给需求对接,集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同时,要打破地域限制,支持企业跨区域合作。二是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推动供需精准匹配。完善医用防护产品供需对接平台的信息保障功能,实现政企信息互通、供需信息互通、生产要素信息互通,完善生产协同信息共享机制。在协同创新方面,要加强企业优势互补,明确职责分工、成组履责、共同合作;同时,可组成联合攻关小组,针对产业链共性短板或急需技术进行攻关,推动上下游企业间技术应用与生产工艺的创新优化,完善技术储备、提升协同保障能力,以保障短期内医用防护产品的大量快速供应。
(作者单位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安全产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