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 如何高质量缩短能源转型周期?
■ 李 勇 李深根 按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总基调,在充分考虑历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承受能力以及技术颠覆性创新的不确定前提下,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将至少需要两代人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缩短能源转型周期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石化能源转型的历史经验 历史数据表明,新能源和与之匹配的能量转换装置的创新和普及时间相当漫长。 煤炭替代薪柴在全球市场占领5%,10%,15%,20%,25%,33%,40%,50%的时间跨度分别为15年,25年,30年,35年,45年,55年和60年。 石油取代煤炭的时间分别是15年,20年,35年,40年,50年和60年。 对于天然气,其到1930年占到全球初级能量供应的5%,55年后才达到25%的份额。天然气要达到煤或者石油那样的份额所需要的时间间隔明显要长得多。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世界占比1.53%和2.76%;仍然低于世界初级能量供应的5%。要实现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占50%及以上的份额,必然需要更加漫长的过程。 我国向风光能源转型的现实挑战 非水可再生能源的风光尽管装机总量增速迅猛,但其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刚刚跨入5%门槛。若其他品类能源不再增加,风光可再生能源占比再翻一番,则需要新增装机7.8亿千瓦;若实现占比超过50%,新增装机规模将达到70.2亿千瓦规模,相当于202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2倍以上。 照此规模,我国未来在37年的时间里,每年要增加1.9亿千瓦左右的风光装机,相当于2022年世界新增装机总量的65.5%。在缺乏储能配套的情况下,如此巨量的风光装机对于国家电网而言是不堪重负。 如何缩短能源转型周期? 如何确保能源转型能够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以下提四点建议。 一、构建引领型、体系化的全球能源人才发展格局。 围绕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部署、以引领型、体系化的理念构建完善的全球人才系统。把 “高端能源人才”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和关键变量,做好做足 “人尽其才”的服务体系,坚持引育结合,中外联合,统筹推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团队等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实现能源革命和高质量发展贡献 “最大增量”。 二、加快推进多元、稳定、高效、普惠的新型能源系统。 目标锁定更加经济的方式、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 以政策和技术创新引领、尊重地方首创精神,加速经济社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物联网化水平,持续增加和改善能量的流动,持续提高信息化水平降低能源消耗;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推进全民办电惠民,睦民、富民,全面提升乡村地区的电气化水平和消费水平,助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节能与开源并重,持续推进能量节约和可再生能源开发。 要将节能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方面,要通过采取补贴、鼓励性的政策等,鼓励各种形式的节能;另一方面,要坚决对于不节能的建筑形式和用能方式予以处罚。要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西方国家、特别是日本和欧洲在高效用能方面的法律、制度、文化、习惯、技术、装备等,探索形成符合国情的最为严格的节能体系。持续推动节能审计,将节能工作成为衡量一个单位、一个社区、一个家庭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四、重视核聚变、空天太阳能、氢能等能源高科技。 集中科研力量和资金持续推进核聚变技术、空天太阳能技术、月球氦-3提取运输等先进技术,氢能链条相关技术等,力图在30至50年内实现根本突破。同时,要着力打造若干个能量创新集群或能源之都,不断推进能量利用形式的创新,以及新的能量发现和新的能量转换装置的发明。 (李勇系欧美同学会北欧零碳委员会主任、生态环境部国合会首席顾问专家支持组专家,李深根系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副主任、欧美同学会北欧零碳委员会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