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牟思南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氢能产业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能源转型、保障能源安全、形成新质生产力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依照《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2025年也是《规划》落实的关键时间节点。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相信氢能产业在新一年定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依照《规划》,2025年,我国要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清洁能源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一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年新年伊始,作为五大发电集团之一,中国华电集团就宣布了其在氢能领域的重大突破——500Nm3/h PEM电解槽及3300Nm3/h碱性电解槽正式下线,以及2.5兆瓦PEM电解槽实证平台的启用。业界盛赞:这是我国乃至全球氢能行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从发展周期来看,氢能市场还需很长时间的培育期,制约氢能发展的瓶颈很多。肩负使命,挺膺担当,凭借着雄厚的研发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央企扛起了氢能发展的大旗——在能源革命中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成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自主创新和合作开发为抓手,中国华电集团成功研发出了碱性电解水制氢装置、MW级PEM电解水制氢装置、碱性电解槽复合隔膜、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绿氨、绿醇合成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在氢能“制储输用”各环节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
在青海德令哈、在辽宁铁岭、在内蒙古包头……中国华电集团的一个个“首创”“最大”“填补业界空白”的示范性项目在制氢、储氢、输氢、用氢等产业链各环节落地。从氢能发展的模糊设想变成鲜活的现实场景,其中凝结的是中国华电集团大幅进军氢能全产业链的战略决心,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当好科技创新“排头兵”的魄力,是众多技术人员潜心科研求真知结出的硕果。
在可再生能源制氢方面,中国华电集团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集中力量突破“制—储—输—用”关键核心技术,并且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躬身践行,大力开展应用导向的科技创新,积极探索氢能应用多元场景的新模式,进一步释放氢能商业化发展潜能。
2024年,中国华电集团氢能业务发展平台华电科工主导和参与多个大型绿色氢氨醇项目。其中,落地的“青海德令哈PEM电解水制氢示范工程项目、内蒙古华电达茂旗20万千瓦风光氢储用一体化示范项目、辽宁华电铁岭新台子一期25MW风电离网储能制氢一体化项目”均实现了“同年开工、同年产氢”目标任务,并且已顺利商业运行。
抓住新科技革命和全球绿色转型的重要机遇,加快推进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中国华电集团加快布局氢能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了一批世界级、标志性、示范性重大项目。在锤炼“氢”功的道路上,华电拉满“进度条”,全产业链进发,跑出绿氢发展的“加速度”。
2025年,中国华电集团氢能领域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精彩无限,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