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威旭
目前,新型工业技术正深刻重塑各行各业的面貌,也为戏剧舞台设计这一艺术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长久以来,“赛博格”“后戏剧”及“AI驱动”等前沿理念,为探索未来戏剧艺术形态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在工业技术的驱动下,这些创新的戏剧概念正逐步走向现实。一方面,工业技术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的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另一方面,机器人等技术的崛起为戏剧表演带来了新的维度与深度。
技术赋能:
戏剧舞台效果的进阶
原本专属于工业领域的机械装置,如机械臂、机械传动带、自动化装置等,现已成为戏剧舞台中的一部分,增添了灵活性与多样性。这些工业化的机械能够迅速切换场景,提升表演的连贯与流畅,并通过丰富空间的层次与延展性,增强戏剧的表现力。同时,它们还能调整叙事的节奏,使观众沉浸于剧情之中。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永定门里》中,旋转式舞台巧妙地展现了30年时光的流转,所有场景的变化都在流畅的运动中完成。旋转升降舞台通过液压传动等先进技术,实现了舞台的平稳升降与旋转。转台在戏剧舞台上的应用也愈发广泛,转台通常是一个可独立旋转的圆形平台,其大小与形状均可根据舞台设计需求进行定制。通过电动机等机械装置的驱动,转台能够配备精确的控制系统,根据演出需求进行快速或缓慢的旋转,从而在表演过程中将不同的场景、道具或演员展示给观众。
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生吞》中,转台通过快速旋转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几个主人公在转台上快速闪回记忆,产生了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并富含隐喻意义。而在男女主角雪中散步的场景中,转台又通过缓慢旋转增强了戏剧的抒情效果。同时,灵活的机械装置还实现了多场景的伸出展示,在有限的舞台上创造出了丰富的戏剧场景。
近年来,机械臂技术也更多地融入了舞台中。机械臂能够精准地控制LED屏幕或其他道具进行各种形态的变换。在导演张艺谋的《对话·寓言2047》系列之《偶戏·冷臂》中,机械臂与提线木偶实现了灵活的共同演绎。还有将机械臂与皮影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案例,实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完美融合。此外,工业设计领域的诸多元素同样适应于舞台设计,如特殊吊装、包裹设计、分层框架、可折叠设计以及流线型设计等,为舞台在空间布局、视觉呈现以及功能实现等方面带来了创新效果。
人机协作:
戏剧表演主体的重塑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具身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人机协作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震撼力。数字化的机器已经逐渐跃升为主角,成为舞台表演的核心。回溯至1921年,捷克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其作品《万能机器人》中首次将机器人引入戏剧舞台。随后,机器人技术开始从角色维度深度介入戏剧表演,与演员之间形成了有效的互补关系,成为演员表演的重要补充与拓展。
近年来,机器人在戏剧中扮演的角色已不再局限于其工具属性,而是进一步构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学关系模式。日本戏剧导演平田织佐在其作品《变形计》中采用了新型机器人Repliee S1作为主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舞台剧《骆驼祥子》中,宇树四足机器人B1成功扮演了机械“骆驼”的角色。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巨物之城》中,机器人“岚”的眼睛中嵌入了摄像头,使得观众能够通过机器人的视角,借助实时摄影技术,直观捕捉到真人演员的形态与情感。这一设计弥补了传统镜框式舞台在运用实时摄影技术时,因摄影师在场而可能产生的观众抽离感,也揭示了技术作为情感沟通媒介的无限潜力。机器人戏剧与木偶剧在表演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机器人通过编程和传感器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更为精细的互动效果。机器人戏剧为机器人产业开辟了应用领域,也为戏剧艺术增添了奇幻色彩。人机协作下的戏剧表演,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布莱希特所倡导的间离效果。机器所营造的戏剧假定性,让观众在享受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冲击时,仍能保持理性的思考,批判性地审视剧情与观点。
技艺融合:
戏剧观众体验的升级
借助工业化机器这一载体,戏剧创作者能够赋予其人性中难以直观展现的特质,从而更加深入地探索与反思对社会、家庭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敏锐洞察与深刻思考,为观众带来具有启发性的戏剧体验。当前,笔者与团队正在致力于探索工业技术与中国戏曲艺术深度融合的路径。借助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依托仿真机器头、仿真机器手、双足机器人、仿真半身机器人等硬件设备,配合自主研发的软件应用,融入传统戏曲的唱念做打、生旦净末丑、身段手势等研究内容,构建多模态戏曲动作大模型,全面覆盖眼神、表情、肢体、手部及脚步动作等。通过面部表情及情绪识别、肢体动作识别、颜色识别、语音识别、触觉识别等方式,打造创新交互形式,实现技术驱动下的真实人机交互戏曲展演,助力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工业技术的应用不仅促进了戏剧艺术与科技领域的跨界融合,也极大地拓宽了舞台设计的创意边界。然而许多工业化舞台设计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材料与复杂的工艺,导致其成本居高不下。此外,这些高精尖的舞台设计往往体积庞大、结构复杂,给运输和安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增加了时间与人力成本。因此,将工业界流行的轻量化设计等先进理念融入舞台设计,优化材料选择与结构布局等,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仍需对工业技术赋能下的舞台设计进一步优化,助力未来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