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国宝阿胶
稿件来源:本报讯
近日,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秦玉峰、梅葆玖等60名做出杰出贡献的传承人成为该奖项的首批获奖者。
传承阿胶炼制技艺
秦玉峰有一双温润有力的手。他17岁入东阿阿胶厂当临时工,并师从东阿阿胶第七代传人刘绪香老药师,凭借着勤奋好学,全面掌握了阿胶生产各个工序的操作,双手接续上了传承3000年的阿胶世家传奇炼制技艺。 “作为我国中药传统生产工艺的典型代表,东阿阿胶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复杂,包括洗皮、化皮、凝胶、晾胶等50多道工序。这其中,挂旗、砸油、吊猴、醒酒等关键技术,全部由手工完成,颇显功力,技术人员操作6、7年往往刚摸窍门。”秦玉峰说。 2007年,秦玉峰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东阿阿胶制作技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活化石”,进入到国家层面保护的序列。 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因岁月流逝而磨灭,身为东阿阿胶总裁,他铭记着传承人的使命,亲自培养了4位年轻的传承人;从民间和古籍中搜集整理阿胶古代经典验方和民间验方3200多个;采取以师带徒制,保护一批身怀绝技老药师的同时,培养阿胶传统技艺操作人员近百人。秦玉峰还力主恢复了曾中断百年之久的阿胶最高制作技艺——“九朝贡胶”的生产。 如今,东阿阿胶的生产,依然遵循着传统的制作工艺,关键工艺流程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和数字化。 “活态传承”让古老技艺有了新的承载,让往昔和今日的链接不停地延伸。
为非遗注入活力
2012年1月,文化部将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牌子授予东阿阿胶。 生产性保护,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中归纳提出的三种保护方式之一,是在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促进非遗项目和现代社会的互动融合,给非遗注入生命力。 为了遵循和恢复古法生产,自2007年,每年冬至这一天,山东东阿县都会举办开启 “九朝贡胶”炼制的仪式。 秦玉峰说, “‘九朝贡胶’的制胶技艺代表着东阿阿胶制作技艺最高水平,它融入传统医学制药、丹药炼制方法,体现了深厚的中医养生文化内涵。” 九朝贡胶自2007年恢复生产后,在国内外高端市场供不应求,需要提前一年订制。今天,阿胶产品在实现价值回归的同时,还有了阿胶原粉、桃花姬等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新产品,东阿阿胶在生产性保护的思路下,实现了传统和现代、 “非遗”和市场的完美结合。 近年来,东阿阿胶通过举办冬至阿胶文化节,投资兴建中国阿胶博物馆、中国阿胶养生文化苑,出版阿胶文化书籍,向社会弘扬阿胶文化,唤醒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记忆。通过文化这个纽带,东阿阿胶实现了从产品营销向文化营销的转型。潜移默化地将养生文化、补血文化、滋补文化、养颜文化传递给消费者,提升消费认知和产品知识,获得产品之外的价值增值。 秦玉峰说, “这次获得 ‘薪传奖’,对我和东阿阿胶都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传承人不仅要传授一种手艺,更要传承一种信念和文化,这才能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的内在动力。”(本报记者 肖相波 通讯员 李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