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厂之意不在“造车”在“圈地”?
今年5月中旬,某单位记者通过到宁夏石嘴山为期3天的实地调查意外发现,宣称投资267亿元的青年汽车石嘴山项目历时近3年,却仅有曼卡车项目已落成投产,而其4个生产车间竟然空无一人;乘用车项目动土两年多却仅完成钢结构建筑,被当地人戏称为 “铁框框”;发动机、变速箱、铸件、汽车玻璃等项目就连石嘴山青年汽车员工都不知具体地址。 就在今年3月,贵州六盘水市工商联还在提案中点名批评青年汽车, “由于对招商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违约惩罚措施和退出机制,少数投资者缺乏诚信,只是利用园区优惠政策大搞 ‘圈地运动’或 ‘圈资源运动’”。 随后,庞青年本人接受了证券日报的采访,否认了 “圈地”说,并指出 “媒体报道的数据不真实”。 点 评 关于汽车厂商投建新厂之举实为 “圈地”或 “圈煤”等的报道早已屡见不鲜,但是事实究竟怎样外界能弄清楚的真的不太多。不过,无风不起浪,在那些曾被媒体曝出以建厂之名 “圈地”、 “圈煤”的新闻中,多少应该有些还是真的。 商人逐利,无可厚非,可是如果是打着建设汽车厂的幌子,享受着地方政府各种优惠 “无底线”的特殊待遇,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坐等其升值,甚至是从 “得来全不费工夫”的自然资源中攫取巨额利润的做法,就太无耻了! 在我国实体经济崛起乏力的当下,但求汽车厂商少为了短期获利的目的做这种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投资。不然,真的不要谈什么可持续发展了。 地方政府也请守好 “底线”,尤其是正沐浴在 “政策春风”中的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 (本报记者 谌洁编辑\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