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祥
2013年,在全国机械行业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的背景下,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 (以下简称重庆机电)按照 “外抓市场、内控成本,宁要效益、不要产值”的工作思路,去年实现主营业务利润2.7亿元,经营性利润较上一年增加五倍以上。
站在2014年新的起点上,重庆机电又将如何谋篇布局?重庆机电董事长王玉祥表示,集团将坚持稳中求进,增强发展定力,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坚定不移推进集团质量效益型发展。
按照计划,今年重庆机电要确保实现财务口径营业收入170亿元、利润5.4亿元的年度目标。
逆势增长 新 “321”战略起航 在去年前4个月亏损近5000万元的情况下,重庆机电全年主营业务利润依然达到2.7亿元,加上参股企业权益收益增利4000万元,经营性利润较2012年的6000万元增加了5倍以上。
在王玉祥的眼中,这一成绩与全国机械行业需求趋缓、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价格下行、利润率下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证明了集团 “外抓市场、内控成本,宁要效益、不要产值”工作思路的正确性。
去年8月份,重庆机电确立了以 “质量效益型”发展为主线的新 “321”战略,即夯实三大抓手:做精存量、做强增量、持续创新;实现两个目标:2015年营业收入200亿元以上,2020年营业收入500亿元以上;实现一个愿景:装备中国,走向世界。新 “321”发展战略,引导集团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深刻转变,为集团转型升级打下基础。
在加强项目带动上,集团重点推动了康明斯大马力发动机一揽子项目、组建重庆军工产业集团项目、机器人项目,寻求集团未来增量;同时抓好存量项目,稳步推进10万吨高精铸造项目、机床和西计环保搬迁建设等。
在推进改革上,在摸清家底,全面理清集团资产、资本状况的基础上,启动了企业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以 “产权清晰、主业精干、布局合理、竞争力强、效益显著”为目标,初步梳理出总体改革思路,为深化改革打下基础。
在打造创新载体上,按照自主研发、联合开发、技术引进的目标,着力打造适合集团的技术创新载体。启动做实机电装备研究院,强化总部技术引领能力,同时加大企业技术创新考核,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尽管成绩有目共睹,但王玉祥同时表示,现阶段重庆机电还存在不少 “让人不安”的瓶颈问题。例如,集团 “多小散弱”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影响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激励技术创新的氛围还不浓厚,与集团转型升级的要求不相匹配等。
“这些问题必须用改革的手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逐步加以解决。”王玉祥表示。
改革创新 推进质量效益型发展 今年是重庆机电推进实施 “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纵观整个装备制造业,市场需求总体趋缓、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价格下滑、盈利下降等困难因素仍然客观存在。
在王玉祥看来,加快转型升级,从追求“速度、规模”向追求 “质量、效益”转变,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持稳中求进,增强发展定力,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坚定不移推进集团质量效益型发展。”
在此背景下,集团要以 “321”战略统领全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质量效益为目的,以 “管理提升年”为抓手,以市场开拓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质量服务为保障,深化企业改革,强化创新驱动,着力运行调控和结构调整,促进集团全面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按照计划,今年重庆机电要确保实现财务口径营业收入170亿元、利润5.4亿元的年度目标。
王玉祥表示,重庆机电将多管齐下,确保上述年度目标任务完成。
一方面,抓好 “管理提升年”的营销、运行、财务、质量四项重点工作,这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已经从 “卖方市场”转为 “买方市场”,企业的发展不再取决于 “规模效益”,而需要企业具有独具优势的“稀缺性效益”,例如:性能质量和性价比高人一筹的产品;人所不能的工艺绝招;比同行更精益的管理水平;实现品牌营销和国际化营销超常收益的营销本领;以及能力超群、品质卓异、眼光远大的人才队伍等。
另一方面,抓好重点工作,坚决完成预期目标。在做精存量方面,要突出 “市场”,千方百计抓市场争订单,同时高效推进存量项目;在做强增量方面,要突出 “质量”,确保一批项目取得突破;在持续创新方面,要突出“数量”,就是要取得一批创新成果。
此外,还要把集团改革向纵深推进。未来几年重庆机电改革的目标是:坚持有进有退,通过减幅缩链、股权重组、关闭退出等措施,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努力形成10~20户,年收入30亿、50亿甚至100亿级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为此,要统分结合,有序推进。 “统”就是要统一思想、统一领导、统筹安排,提高对国企改革工作的认识,成立集团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做好集团改革的统筹安排。
“分”就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尊重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对国有资产负责、对企业员工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做好所属企业改革发展方案,坚持 “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绝不搞一刀切,要让改革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本报记者 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