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百年梦想 橡胶业精英聚广州谋大局
坎坷盛衰、百年征程。当10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篇章翻过,中国橡胶工业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新节点。9月17日,中国橡胶工业百年纪念大会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举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化学工业部部长顾秀莲,原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李士忠,原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三届理事会会长李勇武等多位领导,与行业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等5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纪念中国橡胶工业百年华诞,共话新百年新机遇,共议中国橡胶工业如何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新课题。 100年前,广东兄弟橡胶公司在广州成立,中国橡胶工业的辉煌篇章由此开启。已经百岁的中国橡胶行业,生机勃发。如今,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橡胶大国,耗胶量及轮胎等主要橡胶制品产量多年稳居世界榜首。 更加值得欣慰的是,随着中国橡胶工业的不断发展,全球轮胎75强中出现了34家中国企业的身影,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50强排行榜上也有2家中国企业上榜,全球橡胶机械排行榜榜首位置更是在今年首次出现了中国企业的名字——软控股份。 中国橡胶工业发展的见证者、原化学工业部橡胶司副司长于清溪表示,走过百年的中国橡胶行业,铸就了 “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坚忍不拔、越挫越勇;拼搏进取、追求创新;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注重合作,大力协同”五种精神。在这五种精神的引领下,今后5~10年橡胶行业将向着建设橡胶强国的梦想不断前行。 “橡胶工业的代表性产品就是轮胎。”于清溪表示,百年间,我国轮胎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为集劳动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于一身的世界轮胎制造基地。坊间流传的 “世界轮胎看中国”更是对全球第一轮胎大国的形象解释。 经过几代轮胎人的艰辛努力和顽强拼搏,我国实现了从轮胎工业弱国向世界轮胎工业大国的嬗变,并走在了追求轮胎强国梦想的路上。 据中国化工学会橡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黄丽萍介绍,我国轮胎工业发展史如从1915年生产自行车轮胎算起,有100年历史;从1934年生产汽车轮胎算起,也有80年历史。1964年和1982年国内先后自主研发、生产全钢子午线轮胎和半钢子午线轮胎。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全钢子午线轮胎用30余年、半钢子午线轮胎仅用20年,我国就已成为轮胎生产大国。我国全钢子午线轮胎经过了高速、重载的考验,性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轿车子午线轮胎已实现无内胎、宽断面、扁平化、高速化,紧跟国际潮流的安全、节能、环保绿色轮胎也已稳步推向国际市场并获得认可;巨型工程机械子午线轮胎打破了国外技术和设备的垄断,实现了产业化生产;航空子午线轮胎实现了零的突破。 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我国轮胎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橡胶工业发展的支柱。轮胎行业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占橡胶工业的60%和65%。轮胎行业对国家GDP的贡献率为0.9%,对国家税收贡献率为0.18%,就业人数占全国的0.58%。轮胎工业成为橡胶行业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拉动了天然橡胶、合成橡胶、橡胶助剂、炭黑、橡胶机械、轮胎模具、轮胎翻新、废旧轮胎综合利用、物流和环保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工人就业。 自2005年起,我国汽车轮胎年产量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形成了各种规格系列产品齐全完整的轮胎工业体系,成为全球最大的轮胎生产国和消费国。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之外,约40%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地区。 未来,中国要真正走向世界轮胎工业强国,必须举全行业之力突出科学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由量的简单增长转向质的内在提高。 面对新常态和新挑战,通过完善轮胎试验场等实验手段,通过理论创新和工业化实践,借力 “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带来的历史机遇,变量的提升为质的突破,从价值链的中低端走向中高端,这既是顾秀莲等老一辈化工人提出的殷切希望,也是行业的佼佼者双钱股份、风神轮胎、山东玲珑等企业表达出的奋斗决心。 会议同期,还举行了 “第十届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并表彰了橡胶领域的 “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国工业报记者 郭俐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