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2017年以来,在参与全国工商联组织的消费扶贫实践中,我往返北京和贵州毕节23次,切身感受到,消费扶贫是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是深受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欢迎的有效方式。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总商会副会长、千喜鹤集团公司董事长刘延云表示。
“在我国,小散农户占比高达80%以上,并将长期存在,因耕地碎片化、生产规模小而导致的生产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表面上看种类不少,但具体到某一类农产品时,往往产量非常有限,难以满足集中采购需求。”刘延云表示,解决这个问题,一要设立国家专项扶持资金,加强贫困地区农田改造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扭转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劣势,使之满足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减少生产成本。二要鼓励和引导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培育适合不同贫困地区种植的品种,因地制宜推广先进种养技术,着力提高生产能力。三要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探索入股联营模式,变散户种植为规模化生产、批量化供应,推动贫困地区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通过上品种、上规模、上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来自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是消费扶贫的载体。”刘延云表示,当前贫困地区很多绿色、生态、无污染的优质农产品,由于缺乏宣传、缺少包装、缺失品牌,往往是 “藏在深山无人知”,好的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刘延云建议,大力实施品牌化打造工程,解决好贫困地区农产品 “优而不美、有品无牌”问题。通过更有效的手段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和经营优势,帮助贫困地区打造区域特色农副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使贫困地区的农产品能够卖得出、卖好价;通过更优惠的政策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商企业、大型超市等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打造扶贫标杆项目和品牌,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刘延云表示,贫困地区的交通、物流、冷链等基础建设薄弱,导致很多优质产品运不出、存不住、难保鲜。消费扶贫 “三分靠种,七分靠卖”。对此,建议大力实施供需链对接工程,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 “交而不易、有货无市”问题。要扶持农产品供应链龙头企业发展,帮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直接对接终端消费市场,实现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的高效对接;要打通电商消费扶贫 “最后一公里”,实现依托信息网络平台的全方位市场化销售;要积极探索定制型消费扶贫新模式,鼓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贫困地区建立供需对接长效机制,推动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直接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上餐桌,形成生产和消费的共赢局面。
“在当前的消费扶贫中,一些企业和平台发起的活动往往是一次性或阶段性的,这很容易出现 ‘企业一松手、涛声就依旧’现象。”刘延云建议,大力实施带头人培育工程,解决产业消费扶贫 “扶而不稳、缺乏后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