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余晓晖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国家政策引领下,核心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涌现出一批创新解决方案和应用模式,生态建设也取得初步进展,但由于工业化历程短、工业基础薄弱,平台整体竞争力仍与国外存在差距。未来,我国需要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力度,通过 “补短板、促应用、筑生态”优化平台体系,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活跃 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态势良好,领先平台企业多措并举打造新型平台解决方案,同时更加重视生态合作,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推动业务全球化发展。 一是平台企业不断融合创新,引领平台技术持续拓展提升。北美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产业优势,持续夯实平台技术领先地位。欧洲立足工业优势厚积薄发,不断加强工业数字化技术应用。亚洲有望成为平台技术发展新增长极,日本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和机器人技术领域持续突破。 二是平台企业持续开展合作,打造完整平台解决方案。多数平台通过常态化的企业合作增强原有能力。部分平台通过股权投资进行深度合作,实现最大化能力互补。还有部分平台成立联盟或加入其他联盟,力图通过技术和知识共享不断完善平台发展。 三是平台企业加快全球市场布局,力图构建海外业务新优势。 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取得长足进展 一是平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顶层规划日益成熟。工信部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撑平台发展的配套政策,引领我国平台创新推广。通过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支持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测试验证、公共服务、关键标准体系;开展平台方向试点示范工作,加快平台复制推广。 二是平台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数字化赋能作用愈发凸显。在工业设备连接方面,十大双跨平台平均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达到80万台,平台连接性能持续提升。在数字化工具供给方面,我国工业应用场景齐全, “双跨”平台APP数量平均已达3500个,在设计、生产、管理、运维均涌现出一批创新企业和解决方案。在融合创新方面,我国企业持续推动5G、AR/VR、区块链等与平台融合研发突破,提升了平台数据传输、可视化和安全可靠性。 三是平台应用日益丰富,产业赋能价值不断释放。如在供应链端到端信息协同、生产运营优化、工业设计和制造能力协同、工业和服务业跨界融合等方面,平台企业积极探索、推进应用融合。 四是平台合作开始显现,生态构建逐渐繁荣。这体现在企业能力互补合作、产业协同合作,以及开发者和解决方案商生态构建等方面。 面临的挑战 一是平台解决方案与服务能力仍然薄弱。相比于国外巨头立足核心领域持续整合产品线,打通数据链,强化基于平台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我国平台在部分关键技术环节渗透不足,机理模型与数字化工具融合仍需积累沉淀。 二是平台关键技术与国外相比存在差距。传统工业企业技术薄弱,核心模型算法的创新能力缺失。部分领域新兴技术性能还不及国外。 三是平台商业模式和可持续运营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尚处于技术和资源培育期,虽然各大平台主体和资本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但盈利模式和可持续运营能力均不成熟。 四是平台相关人才、开发者和行业标准等配套资源欠缺。一方面,在平台架构、模型机理、数据算法和融合应用方面急需跨越工业与ICT技术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平台标准化进度仍需推进。 发展建议 一是加大平台技术创新,补齐平台发展基础短板。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不断沉淀核心工业机理模型和算法,积极研发人工智能、区块链、AR/VR等新兴技术与平台的集成融合,培育平台创新解决方案。 二是持续完善平台体系,强化平台核心能力。强化基础共性平台的设备接入、资源管理与应用开发能力,促进工业模型与数据科学深度融合,打造高价值工业APP及解决方案。引导行业、区域赋能平台深化经验知识积累,带动行业区域数字化水平整体提升。鼓励企业开展企业级平台建设。鼓励平台间数据共享、功能调用和服务互认,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发展格局。 三是加强平台资源聚集,推动平台应用普及。推动平台企业整合数据、模型、工具、资金等各类要素,加大协同制造、共享制造、工业金融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力度。鼓励平台企业与独立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制造企业深度合作,形成多主体协同发展机制。 四是夯实平台公共服务,构建平台发展生态。打造面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监测、能力交易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构建开发者社区。充分发挥联盟、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整合各方主体资源,推动平台可持续创新发展。 五是深耕重点垂直行业,发挥平台降本增效作用。围绕重点行业生产特点和企业痛点,融合创新形成系统解决方案,比如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石化行业工艺优化和安全监控等,充分发挥平台牵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降本、提质、增效的核心价值。 (作者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