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艳红
近年来,随着江西省萍乡市着力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提质增效,从织密组织、做实服务、创新管理、融入治理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增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和责任感,把发展最活跃的新兴领域打造成为党建最具活力的新阵地。
织密建强组织体系,筑牢“新”堡垒。严密高效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和力量所在,要在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上下功夫,要理顺管理体制。江西省萍乡市依托行业管理部门成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行业党组织,履行“管行业必须管党建”责任,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理清责任主体,为党建工作找到“领办人”。要健全组织体系。加强调查研究,强化摸底排查,全面掌握核实正常运营企业、从业人员、党员人数等基本情况,分领域、分片区、分群体建设流动党员服务站、党建工作指导站、企业党支部,为新就业群体党员提供组织和阵地保障。要推进组织覆盖。积极推动优化组织覆盖,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以单独建、联合建为基本形式,以区域共建、兜底统建为主要模式,灵活设置新就业群体党的基层组织,确保新业态业务发展和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要强化组织保障。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建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头雁”队伍,成立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同时积极引导加大党员发展力度,落实党建经费保障,保障新兴领域党建规范运行。
做实做优服务体系,凝聚“新”力量。党建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关键在于做实做优服务体系,让新就业群体感受党组织的关怀,引导其听党话、跟党走。要因地制宜建阵地。依托“快递驿站”“司机之家”“爱心商户”“城市党群服务中心”“城市书屋”等现有载体,高标准打造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综合性服务阵地,规划设置创享沙龙区、优享生活区、智享政务区等功能区域,着力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发挥好外卖骑手等流动党员服务站、党建工作指导站的作用,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实用化的服务阵地体系,满足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工作、生活、应急等日常需求,并注重提供政策支持、职业规划、精神鼓励、技能培训提升等服务。要解决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定期召开新就业群体恳谈会等形式,常态化收集新就业群体的诉求和意见建议,重点关注新就业群体子女上学、看病就医、老人托管等实际困难,常态化开展暖心活动,将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传递到新就业群体心中,真正推动及时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要畅通诉求反映通道。探索建立诉求表达机制,建立新兴领域诉求建议直通机制,畅通线上和线下沟通渠道,探索在“12345”热线、政务网站设立行业协会商会协调化解矛盾“快速通道”,形成诉求收集、处理、反馈、回访全闭环管理,切实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解忧纾困。
创新教育管理体系,激发“新”动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思想意识活跃、价值观念多元,要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与技术手段,进一步做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推动教育管理提质增效,不断激发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动能。要优化完善课程内容。注重融合教育,根据新就业群体实际需求,将党的创新理论嵌入技能培训、资格认证、职业认定等过程中,开发心理调适、政策理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课程。要创新教育管理方式。立足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工作特点,创新学习载体,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加强党的知识学习,鼓励利用接单空隙等碎片化时间在线学习。依托街道社区党群资源,平台企业“红色宣讲团”“红色小板凳”“关爱报告团”等宣讲队伍,组织开展党的理论政策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分众化宣讲活动。创新党员管理方式,充分运用智慧党建系统,实行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赋码”管理,采用线上线下结合,针对性开展并创新组织生活方式。抓好典型示范作用。开展“最美快递员”“先锋骑手”等评选活动,对业绩突出、表现优异的人员推荐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劳动模范等人选。开展“身边的党员故事”“我是基层治理一哨兵”等活动,大力挖掘并宣传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先进典型,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学习的榜样。
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发挥“新”作用。党建强、群体活、企业兴是做实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价值体现和根本追求,要坚持党建引领,组织发动、党员带动、各方联动,在助力新业态产业发展、履行社会责任、融入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激活新兴产业发展动能。建立完善企业党组织在企业决策、规范管理、违法违规惩戒中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加大“双向培养”,注重把行业党建工作机制与企业生产经营机制对接互融,促进企业党组织班子与经营管理层双向培养,以党建引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鼓励推动融入治理。在新就业群体中广泛设立“党员示范岗”,引导党员立足本职工作争当先锋、多作贡献,在基层治理中冲锋在前、模范带头。注重发挥新就业群体“走遍大街小巷、服务千家万户”的独特优势,引导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网格员、应急队伍等,积极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参与做好文明创建、社区巡防、反诈宣传等工作,成为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让新就业群体由基层治理服务对象变为基层治理的新力量,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反哺社会的共治动力,展现社会新担当。
(作者单位:江西甘祖昌干部学院、中共萍乡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