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理论·智库

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模式

本文字数:3121

  ■  杨金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在新形势下,高校如何通过互联网技术建设应用平台体系、创新教育内容形式、优化工作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平台促融合,完善应用体系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学校可以在官方网站上专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栏,集中发布权威理论学习材料和对重大时政热点解读文章,为广大师生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提供正面的宣传引导。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等专题学习培训栏目,依托网络平台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在线主题教育,还可以借助网站开展“学习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主题宣传,增强教育吸引力。

  深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当代大学生普遍都是新媒体平台的活跃用户,他们熟悉并乐于使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来获取信息、表达观点,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要顺应这一趋势,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通过制作易于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和院系可以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利用其传播优势,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传递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重大决策部署。高校新媒体平台要充分调动广大高校思政教师积极性,引导他们建立个人工作室账号,通过图文、音视频、H5等新颖创新表现形式,运用学生喜闻乐见语言风格,生动解读理论政策,评论社会热点,回应学生关切,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积极搭建网络实践教育平台。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更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拓展实践教育新空间。一是要以项目化方式搭建校内外联动实践教育平台,与地方党政机关、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等开展深入合作,为学生提供广泛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机会。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社区、公益众筹等新型网络社会参与方式,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公益、网络助学等活动,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意义,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三是要建设网络“第二课堂”实践平台,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相结合,拓宽实践育人渠道。

  “创”内容增活力,丰富教育形式

  运用互联网技术生动呈现理论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立足点。但理论阐释本身往往抽象深奥,不易于被学生直接接受,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利用动画、漫画、音视频、H5等表现形式,将晦涩难懂的理论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图文解读,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比如,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开发制作体现其内涵要义、彰显当代价值的微视频、动漫作品;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开发制作能够系统生动地阐明其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的网络专题片,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下,使整个理论学习过程变得简单生动、轻松愉悦,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素养,筑牢成长发展的思想根基。

  发挥网络平台优势,积极创作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网络空间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场域,思政教育要发挥网络新平台的传播优势,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传播。一方面,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在校园内外开展各类网络文化作品征集评选活动,积极选树一批积极向上、格调高雅、富有教育意义的网络文学、微电影、公益广告、漫画等优秀作品,用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力量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另一方面,要引导广大师生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文化创造力,积极投身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努力推出一批传递真善美、引领社会风尚的网络精品力作,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在教学内容上加强创新,使之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回应学生成长需求,更要注重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要积极开发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在线开放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二是要积极探索案例式、情景式、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吸收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话题研讨等环节,多采取师生平等交流、生生互动讨论的方式,在民主平等、积极参与的氛围中加深对理论的领悟和认同。

  “优”机制保实效,提升应用质量

  建立健全互联网思政工作统筹协调机制。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思政工作,涉及学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部门等多个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成立由分管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的互联网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的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和督查评估,形成责任明晰、分工协作、运转高效的工作格局,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和流程,加强沟通配合、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既要发挥各自优势,又要加强与相关学院的工作对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工作落实,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

  加强互联网思政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做好互联网思政教育,归根结底要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工作队伍。要把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配齐建强互联网思政的工作力量,要遵循教师队伍建设规律,分层分类开展全员培训,重点提升教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要建立完善教师发展支持机制,为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参加学习培训、深入调查研究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要聘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优秀网络工作者担任兼职导师,为开展互联网思政工作、培育网络意见领袖人才提供智力支持,要从优秀学生中遴选骨干分子充实网络宣传员队伍,发挥朋辈教育优势,用学生喜闻乐见方式开展思政教育。

  健全互联网思政工作内容审核把关机制。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互联网思政平台传播内容事关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要高度重视内容建设质量管控,建立严格的信息发布审核机制,成立专门的网络内容管理团队,明确内容采编、审核、发布等各环节责任人,规范工作流程,强化政治把关、导向把关,加强对错误观点、有害信息的甄别和处置,坚决抵制和消灭一切错误言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同时建立重大网上舆情收集研判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发现把握师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用主流价值观占领网络阵地。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是信息时代思政工作创新发展必由之路,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抢抓机遇,超前谋划,加快推进互联网思政教育优质内容、互动平台、服务供给的建设,不断提升思政工作的时代化水平。要坚持内容为王、技术为器的原则,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价值引领,用青年人听得进、听得懂的方式讲好思政教育故事,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推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高校必将在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之路中担当作为,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作者单位:丽江文化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工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新闻热线电话:010-674106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410661 广告招商电话:010-67410642
举报邮箱:jubao@cinn.cn   投稿邮箱:zbs@cinn.cn   服务邮箱:fuwu@cinn.cn
中国工业报社
微信公众号
中国工业报理论·智库 20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模式 2025-01-06 2 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