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思想·理论

人工智能驱动下高校课程体系的重构

本文字数:2419

  ■  李艳萍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加速迭代演进,深刻地影响着各行各业,其中教育领域深受其影响。2024年12月,在英国伦敦举办的2024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上,全球高等教育进入“智慧教育元年”这一全新概念被首次提出。这标志着高等教育正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全方位智能化升级的重大变革,一场围绕课程体系的革新正在徐徐拉开帷幕。

  人工智能对高校课程体系的影响是多维且深远的。从教育范式来看,传统的“师—生”二元结构正逐渐向“师—生—机”三元结构转变。在这种新结构下,人工智能不再局限于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工具,而成为深度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角色。例如,智能教学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建议,辅助教师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育场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本的有界校园空间走向无界的数字化世界。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方式,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获取全球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和校园,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成为可能。教育资源的生成模式同样面临从用户生成走向智能生成的改变。人工智能能够根据海量的教育数据,自动生成教学课件、练习题甚至个性化学习路径。以智能教材为例,它不仅包含传统的文字内容,还能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智能推送相关的拓展资料和案例分析,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

  面对这些影响,高校课程体系重构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一方面,随着数字经济尤其是智能经济的迅速崛起,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这导致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智能时代需要的是具备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的高校课程体系在培养这类人才方面存在不足:第一,课程内容与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未能及时融入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应用案例,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陈旧,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最新要求;第二,课程设置过于侧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面对实际工作场景时,缺乏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另一方面,教育智能化升级的需求也促使高校必须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优势,实现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例如,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人工智能伦理意识,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正确、安全地运用智能技术。

  在实践探索方面,已有不少高校积极行动,并取得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某知名高校开展学科大模型协同行动,联合多个学科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他们利用人工智能驱动学科大模型建设,协同开发智慧型知识图谱和数字教材。通过这种方式,打破了学科壁垒,整合了多领域知识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系统的学习资源。在建设过程中,团队成员共同研究如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有机融合,同时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其进行关联和梳理,使得知识图谱更加智能化、可视化,从而方便学生理解和学习。

  高校可以开展高质量数据共享行动,通过界定数据采集范围,采用无感式采集数据的方式,推动全球通用教育数据标准的制定、实施、监督与优化。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数字教育质量标准与数字化学习成效评估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在数据共享平台上,教师可以获取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优质教学数据,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学生也能够通过平台清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与全球范围内其他学生的对比差距,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策略,提升学习效果。

  在课程体系重构策略上,高校首先应从课程目标与内容调整入手。明确以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理论、技术应用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对于理工科专业,可以设置人工智能算法设计、机器学习实践等课程;文科专业则可开设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人工智能伦理等课程。

  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也至关重要。推广基于人工智能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利用智能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发布预习任务、布置作业、开展在线讨论等;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在线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答疑,同时组织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在一些课程教学中,教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虚拟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师资队伍建设不容忽视。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人工智能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教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同时,可以邀请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和培训,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也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需求,丰富教学案例。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驱动下的高校课程体系重构将持续深入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课程体系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共同推动全球智慧教育生态的构建。同时,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的过程中,高校要注重防范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算法偏见等问题,确保人工智能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安全、可靠、可控的应用,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工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新闻热线电话:010-674106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410661 广告招商电话:010-67410642
举报邮箱:jubao@cinn.cn   投稿邮箱:zbs@cinn.cn   服务邮箱:fuwu@cinn.cn
中国工业报社
微信公众号
中国工业报思想·理论 15人工智能驱动下高校课程体系的重构 2025-04-14 2 2025年04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