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 顺
马克思的工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业化进程及其社会影响的批判性分析中。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审视中国工业发展历程,可以清晰洞察我国工业崛起的内在逻辑与成就。
工业发展的本质及对社会的影响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深入考察,总结了工业发展的本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首先,马克思认为工业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和推动力量,并在《资本论》中进行了详尽论述。资本主义工业体系依靠技术革新与劳动分工,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跃升。资本主义生产模式重塑了过往的生产架构,手工业工场向大机器工业生产转变。协作与精细分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农业也深受工业化影响,逐渐被纳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其次,马克思洞悉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内在冲突,即资本家为追求剩余价值,无情榨取工人剩余劳动,导致社会财富分配失衡。周期性经济危机作为该制度的产物,不断破坏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稳定性,暴露出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根本冲突。此外,掠夺性开发模式将自然资源转化为资本增殖工具,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峻,生态系统承载力与人类发展需求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马克思给出的良方,建立公有制主导的生产关系,通过消灭剥削性分配机制实现社会正义,将人类经济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规律框架,形成物质资料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范式。最后,工业发展与社会制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不同的社会制度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业发展受资本逐利逻辑驱动,可能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和资源浪费。相较之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马克思认为,公有制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使生产成果更多地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同时,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也提到,大工业及其所引起的生产无限扩大的可能性,使人们能够建立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将生产得很多,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这些观点不仅为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业发展提供宝贵的指导。
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与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沿着符合国情的道路不断前进。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以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等理论指导,通过“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起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大型企业,构建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后续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积累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识到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对工业体制进行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同时,重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促使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以蓬勃发展,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进入新时代,我国工业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工业在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新时代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当前,中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必由之路。这对工业竞争力提升和综合国力增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要破解工业转型升级难题,必须构建多维驱动机制。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实践探索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从生产力维度来看,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够催生新的产业模式和发展动能。马克思曾精辟论述道,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一洞见深刻揭示了技术革新在推动产业转型和提升工业竞争力中的关键作用。因此,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与优化工业布局对工业发展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强调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对于工业内部而言,各产业之间也需要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保证工业体系的均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注重优化工业布局,以更好地适应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具体而言,中西部地区凭借丰富的能源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特色工业,促进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
第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启示我们,高素质人才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国家要重视工业人才培养,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紧密围绕工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课程,为工业领域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企业要加强员工在职培训,提升员工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工业思想为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思考探索,到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工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未来,我国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不断探索创新,推动中国工业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