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车、路的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早已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二、三线城镇,过去的传统模式已无法解决当前的交通管理问题。物联网、车联网、云计算等大数据的应用是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
8月29~30日,由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主办的 “2013中国道路交通安全论坛”在北京举行。公安部副部长黄明、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孙华山等相关领导出席论坛并致辞。
本届论坛以 “道路交通安全:共同的责任”为主题,通过从事道路交通与车辆方面几位专家的演讲,以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问题为切入点,从道路运输安全管理、交通事故紧急救治、交通管理执法、交通事故数据研究利用、汽车安全评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多方面,深入探讨了国内外各级组织机构在促进道路交通安全改善方面的作用,全方位、多角度诠释了交通安全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道路交通安全成绩有目共睹 随着近些年道路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4亿辆,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42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已超过9.6万公里
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回顾,1986年,国家决定城乡统一道路交通管理的时候,全国汽车保有量才362万辆,汽车驾驶人517万人,公路通车里程96.3万公里。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国迎来了道路交通的大发展,快速进入了汽车时代;到2012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2.4亿辆,其中汽车1.2亿辆,汽车驾驶人突破了2亿。
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各部门的工作也取得了实足的进步,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实现了由事故高发上升到近年来持续平稳下降的转变。其中,从2004年到2012年,交通事故起数由46.5万起减少到20.4万起,死亡人数从9.4万人下降到5.9万人,分别降低了56%和37%;大事故得到了有效遏制,每年发生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由1996年全国最高年份的80起下降到2012年的25起。
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孙华山也认为,近年来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他介绍,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强调安全生产工作是 “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实现道路交通安全至关重要。虽然近10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万车死亡率均有大幅下降,为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当前每年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约占全国总量的60%、80%,仍然是必须坚持常抓不懈的重点领域。
道路安全措施作用极其显著
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目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面临着许多新课题。黄明认为,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基础比较薄弱,机动车的类型呈多元化,东、中、西部地形环境区别大,交通状况十分复杂。孙华山则指出,当前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总量依然偏大,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面临加速进入 “汽车社会”的新挑战。
在分析造成死亡事故的前五大原因时,交通安全专家、来自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的陆化普所长介绍:第一是超速,第二是未按规定让行,第三是无照驾驶,第四是逆行,第五是违法占道行驶。他分析说,无照驾驶,这个在世界各国的前五大交通事故原因中都没有列上去的原因却是我国的一大特点,占有8.7%的比例,几乎是10个死亡事故当中,就有1个事故是由于无照驾驶造成的。
在分析发生交通事故中路与车的防护状态时,陆化普介绍,道路上通常有三种防护状态——防撞墩、防撞墙和波形防撞护栏。在公安部的统计数据中,无防护或其他设施防护情况下发生的交通死亡事故占85.8%,防撞墙、防撞墩和波形防撞护栏等交通安全设施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无隔离或仅中央隔离条件下发生的交通死亡人数占90.36%,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由引可以建立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只要有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隔离措施,道路防护措施到位,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在推进非机动车文化方面应做更多工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2013年全球交通安全伤害报告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124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每年有5000万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受伤,这就意味着每天道路交通事故会造成3000人丧生,而差不多每3分钟就会有一名儿童死于交通事故。
WHO曾经做过一些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到2020年时,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道路交通事故丧生者将会增加144%,而中低收入国家道路交通事故将会增加83%,在高收入国家将减少27%,而全世界总体的增幅将达到67%。
应该看到,交通事故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也是导致年轻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全球道路交通遇难者当中,46%为弱势道路使用者,包括步行者和自行车的骑行者,以及两轮摩托车的驾驶者和其后座的乘客。国际道路交通安全协会主席高斯 (JoopGoos)认为,车速控制是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受伤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行人以及自行车和摩托车的骑行者更是如此。
但一个严酷的现实是:目前只有29%的国家满足了减速的一些基本要求,不到10%的国家在评估其国内限速措施的执行是否有效,而且全球只有32%的人口生活在有全国性鼓励步行和骑行来代替机动车交通的国家。高斯认为,中国交通事故死亡情况的一个数据是每10万人死亡人数为215,仅次于非洲地区;在这些交通事故当中,行人死亡的人数占25%,而骑车者占10%。可见,如果能够在市区实施必要的机动车减速措施,整体交通事故率将会有极大的改善。
此外,另一数据也表明,只有40%的国家有针对摩托车驾驶者和乘车者佩戴头盔的一些法律,或者是一些强制性的质量标准。而事实是,高质量头盔的佩戴能够将交通事故中死亡的风险降低近40%,重伤的风险可以降低70%以上。
高斯表示,中国在制定标准方面与其他国家还是有些差距,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而且中国在推进自行车和步行方面应该做更多的工作。
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交通安全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人、车、路的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早已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二、三线城镇,过去那种靠 “人海战术、人力作业、人工运转”的传统模式已无法解决当前的交通管理问题。
物联网、车联网、云计算等大数据的应用是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深圳市以每公里道路的车辆密度397辆居全国之首,依据现代化数据分析手段,深圳市的交通管理水平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深圳市交通警察局的做法是,通过采集包括道路上监控探头摄录的视频、各类卡口车牌自动识别设备采集的图片、各类电子警察设备抓拍的图片、传感器收集的车流量、GPS轨迹、自动缴费等各个渠道的信息,利用交通管理领域的静态与动态数据,在信息控制、诱导发布、勤务管理、智能交通违法管理等方面及时发布拥堵信息,调控路网信号灯等,指挥调度警力,全面提升交警系统的精准指挥、科学考核的管理水平。大数据应用给深圳市交警带来的一个变化是:以往执法、服务、管理各个相互分离的系统,通过大数据的整合已经结合到一起。
中国需要全国性的道路交通安全战略,从道路与车辆设计,到交通安全管理,到事故防范与救治,都需要有一套具有更高安全视野的完整策略。总结国际经验,陆化普认为,全球总体趋势是追求零死亡,应该把人类为减少交通事故人员伤亡追求定为最高境界和目标,在此认识下应当制定综合对策并注重全民参与。他设想的提高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规划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要达到美国现有的水平,也就是说在万车死亡率上从现在的2.5降低到美国现在的1.26左右;第二步是达到现在日本的水平,日本目前万车死亡率是0.57,几乎是我们的五分之一;第三步就是追求零死亡的目标。
也许陆化普的设想并非不可实现。与在经济、文化、生活方面追求的中国梦一样,黄明认为,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平安梦也一定会实现。(本报记者 赵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