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理论·智库

“五维”发力 破局制造业转型困境

本文字数:2723

  ■  杨梦洁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智能革命加速渗透。面对新旧动能转换复杂多变的外部市场环境,以及新消费时代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制造业企业加速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进行生产流程优化、制造效率提升与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制造业转型的必由之路。目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但在中小企业转型、配套政策制定、企业主体地位、专业人才引育等方面仍存在持续提升空间。

  快而不均,加强技术融合与普及

  在数字经济时代,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迅速崛起,为制造业的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然而,技术融合与普及的进程却呈现出明显的“快而不均”特征。一方面,部分领先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技术积累,已经率先完成了数字化转型,实现了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以及产品与服务的个性化、定制化。其中,部分企业通过数字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大量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限制,数字化转型进程相对滞后,甚至仍处于传统制造模式阶段。这类企业面临着技术门槛高、转型成本高、人才短缺等难题,难以有效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竞争力。为应对这一现状,需从多个维度入手。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其次,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题,政府应推动建立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平台,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数字化转型方案。最后,各地区要组织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活动,提升中小企业员工的数字化素养、技能水平。

  政糙体僵,优化政策环境与体系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政策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政策环境仍存在“政糙体僵”的问题。一方面,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充分的调研、论证,导致政策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难以有效引导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部门间协同不足、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导致政策落实效率低下,甚至产生政策冲突、矛盾。其中,为优化政策环境与体系,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应采取完善政策制定机制、制定专项政策与配套措施及加强部门协同与信息共享三项措施。在政策制定方面,各地区要建立科学的政策制定机制,加强调研、论证工作,确保政策内容符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同时,建立政策评估机制,对政策效果进行定期评估、调整。通过构建统一的政策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政策服务,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在制定专项政策及配套措施方面,应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特定需求,制定专项政策与配套措施。例如,出台支持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的政策措施,以及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专项政策等。

  企力待释,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转型升级的直接执行者,其主体作用至关重要。然而,当前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显得力不从心,存在“企力待释”的现象。部分企业往往缺乏转型升级的明确目标与战略规划,对数字技术的理解与应用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挖掘数字技术的潜力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由于资源有限,这类企业在面对转型升级所需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等方面时显得捉襟见肘,导致转型升级的进程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对此,为充分发挥企业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企业要优先明确转型升级目标,进一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型升级目标。包括明确转型的方向、路径及阶段性目标,以及相应的实施计划与时间表。通过明确的目标导向,企业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投入资源,提高转型升级的效率、效果。同时,企业要加强对内部管理流程的优化。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如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等,企业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必要时,企业要持续强化供应链管理,与供应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供应链的高效协同,从而提升企业的发展竞争力。

  多而不精,推动区域多元协同发展

  我国制造业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各地根据自身优势与特色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制造业集群。然而,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区域制造业发展却面临着“多而不精”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区域制造业发展缺乏明确的方向、定位,导致产业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区域间制造业发展协同性不足,缺乏有效的合作与联动机制,难以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从需求导向来看,企业要根据自身优势、特色,通过制定专项规划、政策措施,引导资源向优势产业及特色领域集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建立区域制造业合作机制,加强区域间的信息共享、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共享创新资源、共拓市场空间等方式,推动区域制造业协同发展。同时,加强区域间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另外,企业要根据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优化产业布局、结构调整。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等方式,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才疏引弱,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当前制造业领域却面临着“才疏引弱”的问题。一方面,现有人才结构不合理,传统技能人才过剩而数字化、智能化人才短缺。另一方面,人才引进机制尚不完善,难以吸引及留住高端人才。这导致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缺乏人才支撑,难以有效推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创新。所以,新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持续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依托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进行人才筛选,并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方式,培养一批既懂制造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员工的数字化技能培训,提升其数字化素养、技能水平。企业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华工作。通过提高人才引进政策的吸引力、竞争力,以及优化人才引进流程、服务,确保人才能够顺利引进并发挥作用。另外,企业要构建人才生态体系,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借助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加强人才服务保障等,构建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人才生态体系,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工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新闻热线电话:010-674106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410661 广告招商电话:010-67410642
举报邮箱:jubao@cinn.cn   投稿邮箱:zbs@cinn.cn   服务邮箱:fuwu@cinn.cn
中国工业报社
微信公众号
中国工业报理论·智库 17“五维”发力 破局制造业转型困境 2025-01-06 2 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