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众多工业遗址面临着重新定位与转型的挑战。东郊记忆园区作为典型案例,历经多次更名与业态升级,在政府主导与企业协作下,实现了从工业遗址到文艺圣地的华丽蝶变。在传承工业文化的同时,位于成都的东郊记忆园区满足了当代人对文化、艺术、生活的多元需求,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现如今,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东郊记忆园区正经历着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创新升级。该园区与“智”共舞,实现工业遗址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不仅为城市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记忆,还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
文化传承创新:
历史与现代的智慧交融
东郊记忆园区的成功改造是工业遗址文化传承创新的典范。在工业遗址保护与再生进程中,它与城市的情感记忆、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紧密相连。其秉持“修旧如旧,旧房新用”理念,完好地保留了工业建筑和设施,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纽带。同时,该园区通过创意设计将工业元素融入现代场景,使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工业文化魅力,实现工业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其在央广推出的首届“工业遗迹创新创意盛典”中,更是呈现了东郊记忆园区新与旧的碰撞,见证了从工业遗址逐步发展为潮流胜地的历程,为工业遗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例与启示。
东郊记忆园区强化“新国潮”“原创力”和“青年+”理念,吸引了众多青年人和时尚品牌入驻,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通过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音乐演出等,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提升园区的文化影响力。并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如浪美术馆·成都、汉文化主题餐秀——蜀宴赋、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展等,给游客带来全新体验。科技应用不仅增添时尚感与吸引力,也为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新途径,展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工业遗址提供了宝贵借鉴。
业态融合拓展:
多元共生的智慧布局
东郊记忆园区在业态融合拓展上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智慧布局,构建起多元化、智慧化的产业生态系统。该园区充分发挥工业遗址的空间优势,将不同功能的区域进行合理划分与融合,打造综合性的体验空间。如以潮流文化为核心的东山Re°est、汇聚创意办公与商业的7号创意集盒、承载烟火气息的北街美食区以及赛博朋克区、成都舞台等,各个区域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形成集文艺、旅游、商业、美食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实现了空间价值的最大化。
在当下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该园区聚焦不同人群对音乐、潮流、时尚的追求,引入社会资本,培育优质文化资源,致力于打造国际化、高规格的天府文化展演场馆聚落群。通过引入品牌“首店”、流量主力店及主力展等,提供稀缺性和新鲜感的文旅消费产品,打造丰富的特色场景、互动体验的全新消费生态。此外,该园区还注重青年创客时尚产业的聚集,引进原创主理人和音乐人等文化创作者,为其提供创作空间和场景,构建梯级孵化体系,推动文创科技成果在艺术区的落地转化。涵盖诸多领域的产业布局,呈现出音乐演艺驱动、数字赋能产业、跨界发展、青年聚集等显著特征。借助创新的业态融合模式,在传承工业文化的基础上,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塑造出更具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地标。
科技应用赋能:
智能驱动的创新引擎
在数智时代,东郊记忆园区充分发挥数字智能技术的优势,使其成为推动园区发展的强劲创新引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数据和AI算法等前沿科技的深度应用重塑了游客体验。例如浪美术馆的《幻境迷踪》展览,运用32台可投影以及荷兰超级硬件控件,将算法抽象后的谷歌街景重构为沉浸式超感世界,使观众能通过“超级控件”深度参与互动,真切感受虚拟与现实边界的模糊,极大提升了文化艺术展览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了一系列沉浸式项目,如“三体·沉浸式艺术展”通过巨型LED环幕和球呈现科幻场景,让游客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游客的探索欲望,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强园区的文化传播力。
其次,科技应用优化了园区运营管理。智慧零售机器人在园区内穿梭售卖商品,基于“类人感知”算法框架在复杂环境中有序运行,不仅提高了商品销售效率,还成为园区一道独特的科技风景线,提升园区的科技氛围和服务水平。机器人技术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探索,如具身科技的机器人在智慧警务、智慧文旅、智慧康养、智慧工厂等领域的尝试,将为园区未来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积极引入和应用各类先进科技,将科技元素融入工业遗址的改造与运营中,实现了科技与文化、商业的有机结合,为工业遗址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成为智能驱动创新发展的典范案例。
近年来,越来越多工业遗址实现从“锈厂”到“秀场”的华丽转身,通过多样化、潮流化的新业态,转型成为新的文化空间。东郊记忆园区通过文化创新、业态融合、科技赋能等多方面的努力,成功实现了工业遗址的蝶变,彰显其在不同阶段所蕴含的智慧与对时代机遇的精准把握。该园区的成功经验启示着在面对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时,要善于挖掘自身文化价值,运用智慧策略进行规划,并积极拥抱智能技术,在与“智”共舞中实现可持续的蝶变与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