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 刘德炳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对此,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在2024年12月28日召开的第十七届中国工业论坛上畅谈了几点认识。
王江平认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基本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但与美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人工智能顶级论文数量、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量、全球“灯塔工厂”数量以及应用场景创新等方面,我国走在前列。在大模型等前沿技术领域,我国正在快速追赶,在视觉语言、多模态模型能力方面,部分国产开源模型与国外头部闭源模型的差距正在缩小。但在算力、算法、数据等基础底层技术、核心技术原创能力,以及顶尖人才储备上,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实践中看,人工智能在垂直行业的应用正蓬勃发展,这是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十分重要的一个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人工智能+”其实就是加快人工智能在垂直行业的应用,例如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促进制造流程的变革,催生智能研发设计、智能中试检测、智能生产制造、智能营销服务、智能管理运营等各领域创新。
“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的人工智能与千行百业相加,而是通过算力、算法、数据三大核心要素的持续融合,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芽,另一方面培育一批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精准识别有潜力的产业新方向,并助其构建新的发展生态。
无论老产业升级还是新产业培育,作为全世界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规模最大的中国,无疑是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最大沃土,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正逐渐成为我国产业界的共识。王江平表示,相信通过“人工智能+”行动的有效实施,人工智能这一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必将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王江平指出,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当前,随着新一轮技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演进,未来产业正处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持续爆发的关键时期,世界主要国家,如美国、德国都在抢抓未来产业历史性机遇。
我国也高度重视未来产业的发展。2024年年初,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六大方向,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类脑智能、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氢能等未来产业。
总体上看,全球未来产业的格局尚未确定,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我们必须抢抓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机遇、积蓄发展的新动能、构筑新优势,才能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王江平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人工智能+和未来产业并列起来一同部署,说明它们之间是有相互关联的。
一方面,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产业的战略性技术与核心驱动力,为未来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通用的底层关键共性技术,通过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发展,能够深度赋能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形成新兴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和业态。例如在未来制造领域,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制造业的生产、服务和商业形态,构建“三位一体”的全新价值创造模式。另外,人工智能正在推动科研范式的变革,在药物研发、新材料研发过程中都发挥了独特作用,加速推动了这些领域的创新发展。在未来信息领域,人工智能用于数据清洗和处理,可以有效提升数据的准确率,用于数据实时分析和响应,可以广泛赋能金融交易、网络安全和市场监测等。在未来健康领域,人工智能的丰富场景化正在加速改变健康管理、疾病预防、诊断治疗以及患者护理等医疗行业形态,对积极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未来产业对人工智能也提供了发展的新空间,拓展了新场景和新赛道。算力、算法构成了人工智能的“身体”,而数据是人工智能的“粮食”,未来产业大多处于产业化的初期、多技术路线并行的探索阶段,发展过程中衍生的海量数据信息和千行百业的应用场景,能够为人工智能算法训练和模型优化提供宝贵数据资源。
与此同时,未来产业正不断地为人工智能开辟新的赛道,比如航空航天、深海极地、新能源等产业,对前沿新材料的需求日新月异,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材料的快速精准研发和材料解决方案的智能化匹配。可以说,未来产业天然就是人工智能最佳的舞台,人工智能也在加速地推动未来产业,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