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2024年12月28日,第十七届中国工业论坛在京召开。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朱宏任出席论坛,并作《向“新”而动,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题演讲。
朱宏任表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推动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截至2024年9月末,全国企业数量达到6020万户。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坚力量,通过形成创新活力十足的企业生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新质生产力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应重视传统产业的创新跃升,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借助数字化转型,向“新”而行。
重视传统产业的创新跃升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朱宏任认为,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要跳出传统窠臼。应从单一项目、资金投入升维到从产业链体系化、现代化来看待。并不是只有颠覆性创新才是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用新技术、沿新赛道改造升级,也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传统产业需要着眼于创新,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其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作用都不可小觑。
第一,大企业要着力发挥骨干引领作用。
大企业居于产业链、产业生态的核心,具有规模大、实力雄厚、新技术应用场景丰富等多方面的优势,成为带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引领性力量。
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大企业要树立系统化产业链思维,积极担当产业链“链主”,打造富有影响力的产业链,提高对行业关键环节和发展趋势的把控力,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
要强化功能定位,聚焦主业整合资源,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着力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产业。要通过制定标准、规范市场、相互投资等多种形式,建立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新模式,有效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助力更多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发展,共同向价值链中高端不断迈进。
“也应看到,近年来,我国大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增速加快,与世界知名大企业并驾齐驱,但从盈利能力来看还存在差距。从整体上看,我国大企业仍需要加快推进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朱宏任提醒。
第二,中小企业要走好专精特新的道路。
我国中小企业提供的创新成果约为总数的70%,是创新中最活跃的力量。以专精特新为尖兵的中小企业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应更加专注制造业领域,聚焦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断点堵点,加大力量投入,强化持续创新,形成细分市场的独特优势。一定要把创新作为牢牢把握的方向,在发展的过程中走好专精特新的道路。不断提升企业的精益化管理水平,使企业的内功越练越足,真正强身健体,才能生产出世界一流质量的产品。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中小企业稳,宏观经济大盘才会稳。以专精特新为特征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在中国逐渐成型,14万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6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重要力量。”朱宏任表示。
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塑造发展新动能的主攻方向。2024年,政策助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布局。
朱宏任表示,应找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入点、突破口。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企业优化结构的现实途径,是转换发展动能的重要选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广大企业要紧密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深入研究相关产业发展规律,进一步找准切入点、突破口,持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朱宏任提醒,进入未来产业赛道企业要谨慎而行。
未来产业很诱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也有很大的挑战性。如果对某个未来产业没有充分把握或者充分试错,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最根本的是要有一批具有大无畏精神的企业家和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的集合体,并持续不断地投入其中。
从企业层面来说,建议多数企业慎重进入未来产业赛道,有志进入的那些企业其本身技术方面应有比较优势,或者熟悉新赛道且有持续投入的能力,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重视数字化转型 向“新”而行
朱宏任认为,“新”代表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创新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新”是社会热点与企业发展需求,极具前瞻性。创新是生存发展的关键,只有不断创新,创造价值,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新”是技术创新的火花,是产业升级的引擎,是国际化战略的航标。
“数字化转型是利用数字化的技术和能力,驱动企业发展模式创新和生态系统重构的一种新途径。应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朱宏任建议。
对于企业内部推进数字化转型,需要注意四个方面。
第一,把握管理变革方向。一些转型成功的企业实践经验表明,数字化转型一定要遵循系统观念,部署应用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系统,构建新质生产力,同步调整组织、流程与管理机制,激发员工活力,构建新的生产关系。
第二,把握业务模式创新。高效运用有限资源实现业务创新。要以应用场景为载体,着力推进数字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使数字化真正深入关键业务和核心流程,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培育形成新的业务模式。
第三,把握数字人才培养。数字人才正在成为人才竞争的高地和全行业争抢的对象。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联合调研表明,数字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为此,必须把数字人才培养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行为予以高度重视。
第四,着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作为中国企业的代表组织,成立40多年来,始终以为企业、企业家服务为宗旨。2018年底,为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专门组建了智慧企业工作委员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将与更多企业携手,促进交流合作,发挥企联组织优势,全方位助力数字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