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报道

第十七届中国工业论坛

陈学东:涵养颠覆性技术培育环境

本文字数:1964

  ■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2024年12月28日,第十七届中国工业论坛在京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陈学东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涵养颠覆性技术培育环境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题演讲。

  陈学东表示,目前世界多国对颠覆性技术内涵基本达成共识。一般认为,颠覆性技术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对已有传统或主流的技术、工艺流程等进行一种另辟蹊径的革新,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革命性、突变式进步的技术;具有高风险性、变革性、前沿性、前瞻性、时效性、隐蔽性等特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重要模式。

  美国建立延续性创新机制的同时,形成了颠覆性创新机制。陈学东介绍,以成立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DARPA 为起点,美国逐步形成完整颠覆性创新体系。特点是,拥有系统的创新政策规划,常态化战略研究和技术预测,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构建有别于常规项目的运行模式,重视培养前沿技术人才、吸引全球人才。

  陈学东以贝尔实验室举例。1925 年,贝尔实验室由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成立,共培养了 11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科学巨匠,发明了晶体管、激光器、二极管、通信卫星、C 语言等一大批划时代的科技产品。然而,贝尔实验室最终走向衰落。

  陈学东认为,贝尔实验室走向衰落主要有三大原因:传统电话产业链受到无线等新兴技术的冲击;失去了长期稳定充足的经费支持;新兴技术的研发投入未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贝尔实验室的经验有三点启示,一是缺少技术预见,市场敏锐度不够,错误预判新兴技术的发展前景;二是失去基础研究项目的稳定资金投入;三是失去母公司提供的研发产品应用场景。”陈学东说。

  在陈学东看来,“国内外颠覆性技术形成机制与培育环境启发我们,应借鉴国内外颠覆性创新经验,围绕颠覆性技术特征,建立‘开展技术预见-营造宽容失败环境-崇尚批判质疑精神-建立长期跟踪和投入机制-提高市场敏锐度”的颠覆性技术形成机制,并贯穿到‘基础研究(含产业基础)-技术研发-转化应用-进入市场-形成规模’全链条创新和转化过程,建立颠覆性技术培育环境,驱动未来产业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涵养颠覆性技术培育环境,需要哪些机制支持?陈学东表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有组织的技术预见,发现潜在方向。国家、企业、机构层面均建立常态化、系统化技术预见机制,开展有效的战略研究和技术预见,研判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二是有批判和质疑精神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对传统创新思维、现有主流技术的批判与质疑。

  三是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机制。鼓励探索前沿科学“无人区”,资助“高风险-高回报”项目,允许合理的失败和犯错,对失败与犯错给予高度宽容,同时合理控制风险。

  四是有长期稳定的研发投入。除现有主流技术之外,需要关注和投入具有颠覆性潜质、可能改变规则、开辟出新市场的技术,可作为主流技术的“备份”技术进行培育。

  五是有推动成果快速进入市场,不断进行技术迭代的机制。畅通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推广通道,构建多渠道信息获取机制,提高市场敏锐度。

  陈学东认为,颠覆性技术形成机制和培育环境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应围绕政策引导、产业布局、协同创新、研发投入、人才培养五个方面,持续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

  第一,加强颠覆性技术创新战略引导,建立适宜颠覆性技术的发展模式。强化基础研究和夯实工业基础,为颠覆性技术发展提供基础环境。建立鼓励紧迫性与长远性相结合开展研究的机制。

  第二,布局战新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智能装备和绿色低碳技术,促进产业布局优化。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绿色低碳为助手,加快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尤其是具有颠覆性潜质的未来潜在变革性方向;做好“重要产业链备份”,构建集群梯次培育体系。

  第三,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链,为颠覆性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建立颠覆性技术创新联盟或新型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变革性技术创新;发挥高校在原始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的结合。

  第四,建立面向颠覆性技术的长周期研发投入机制。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对具有颠覆性潜质非主流技术的投入;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重视交叉学科研发投入。

  第五,建立颠覆性技术培育的人才环境。“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建立激励、免责机制,形成“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氛围;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前瞻性创新人才。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工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新闻热线电话:010-674106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410661 广告招商电话:010-67410642
举报邮箱:jubao@cinn.cn   投稿邮箱:zbs@cinn.cn   服务邮箱:fuwu@cinn.cn
中国工业报社
微信公众号
中国工业报特别报道 03陈学东:涵养颠覆性技术培育环境 2025-01-06 2 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