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瑞志 周宇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亦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推进包括工业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百年历史。工业作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与强力支撑,是国之根基,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工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工业故事,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生动体现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独立自主、求真务实、科技报国的精神风貌。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承担立德树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能拘泥于书本,还要结合中国的历史与当下,巧用课本以外的教学资源助力提升教学效果。千百年来的中国工业故事是中国独有的教学资源,中华儿女对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将这些故事有机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去,不仅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素材,还可以为青年学子提供宝贵的精神养分,以增强青年学子作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讲好中国工业故事,要讲好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中的工业故事以及中国工业在历史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增强青年学生做中国人的底气。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就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和战争的需要,中国冶铁技术得到了极大地提高,铁制武器与农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就拥有宜阳铁山冶炼基地,用以大量冶炼铁制武器。苏秦就曾赞誉:“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至唐宋时,我国的丝绸业、纺织业、陶瓷工业、造船业更是达到世界顶峰水平。中国工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饮食起居,更是广泛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其中尤其以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代表。造纸术推动了知识的传播与文明的赓续,成为文艺复兴的媒介。火药改变了军事模式,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瓦解了骑士阶层。活字印刷实现了文字复制规模化,成了思想扩散的加速器。指南针实现了方向精准导航,成了地理大发现的核心工具。四大发明的出现重塑了全球的历史进程,深深地改变了全人类的生活,为世界发展进步作出了独属于中国的巨大贡献。这一辉煌成就深深赋予中华儿女作为中国人的底气。
讲好中国工业故事,要铭记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惨痛教训,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顽强奋斗历程,增强青年学生做中国人的骨气。18-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兴起,欧洲各国相继走上现代化工业发展道路,经济实力与工业实力得到巨大提升。当时的中国却处于闭关锁国状态,清朝统治者沉迷于“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中难以自拔,将西方现代科技视为“奇技淫巧”,导致中国经济与技术的全面落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工业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工作。面对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内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与国外西方列强封锁打压的重重困境,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不断探索,历经“一五计划”“两弹一星”“三线建设”“改革开放”等重要阶段,走出一条独属于中国人民的工业发展路线,成功让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农业大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并不断朝着世界工业强国的目标迈进。这一伟大的奋斗历程无不体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骨气。
讲好中国工业故事,要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工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所取得的高质量飞跃,以增加青年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准确提出新发展理念,作出我国经济要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研判。在20世纪末,我国经济主要采取的是粗放型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下的工业发展虽然速度快,但存在资源损耗大、竞争力不足等问题。近十几年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工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高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国已由曾经的“世界工厂”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上,这一重大成就极大地增强青年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
讲好中国工业故事,要感召更多青年学子投身于我国新时代工业强国建设中,以技能报国、科技强国,实现工业发展与青年成长的双向奔赴。当下,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工业发展欣逢盛世,工业科技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同时,关键核心技术遭遇西方“卡脖子”、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仍然存在。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不仅在于科技创新、科技赋能,还在于青年科技人才的不断加入。因此,讲好中国工业故事,就是要感召更多的优秀青年学子投身中国工业发展。一方面,中国工业发展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施展自身才干的舞台,助其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广大青年学子的茁壮成长,也为中国工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最终实现二者的双向奔赴、携手共赢,共创新时代中国工业新辉煌。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