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知行·理论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审视

本文字数:2139

  ■  鲁力 甘依莲

  在《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中,“国家工业遗产”被定义为:“在中国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工业遗存。”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尽管许多传统工业的生产方式和设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这些工业遗产仍然具有长久的存在价值,是需要保护与开发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对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强化工业品牌、促进产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国家工业遗产记录了中国工业化历程。中国工业化进程开始较晚,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拉开中国工业化的序幕,其中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民国时期,以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摇篮”的玉门油田老君庙油矿为代表,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石油工业基地,打破了“中国贫油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的鞍山钢铁厂为代表,创造了中国钢铁史上无数个第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中国第一座卫星通信试验站——虹桥卫星通信试验地面站为代表,为推动中国在卫星通信领域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工业遗产不仅见证了中国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蜕变,也指引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国家工业遗产反映了时代价值观。国家工业遗产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工业遗迹,更是工业文化的象征。以荣宗敬、荣德生、张謇等为代表的企业家,创办茂新面粉厂、大生纱厂等企业,彰显了实业救国、兼济天下的企业家精神;以北京卫星制造厂、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等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开展科研攻坚活动,体现了攻坚克难、求变拓新的创新精神;以张裕酿酒公司、山海关桥梁厂等为代表的工厂,工人们不断摸索、改进工艺,展现了精益求精、质量至上的工匠精神;以克拉玛依油田、铁人一口井等为代表的油田,工人们以厂为家、辛勤劳动,凸显了艰苦奋斗、爱岗奉献的劳模精神;以哈尔滨卷烟厂、上海造币厂等为代表的工厂,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和市场规则,蕴含了诚实正直、信守承诺的诚信精神。

  国家工业遗产激发了国人爱国主义热情。国家工业遗产在保留工业记忆的同时,化作生动的中国工业教科书,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国家工业遗产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展览、文字记录等方式呈现中国工业历程与工人奋斗事迹,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鲜活素材。以济南第二机床厂为例,作为“军工”出身的工厂,由国民党创立,但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占领,沦为日军的兵器修造厂和军械仓库。随后,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接管修械所,工人们日夜奋战、加班加点地生产军需物资,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济南第二机床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军工工厂转向普通机械工厂,继续为新中国工业发展添砖加瓦。如今,机床厂的老建筑变成了厂史博物馆,人们通过实地参观,能够直观了解中国工业历程和深刻感受前辈的奋斗精神与爱国情怀,从而激发自身的民族自豪感。

  国家工业遗产提供了生态文明的教科书。一方面,过去我国处理工业废气、废水等技术尚不成熟。另一方面,过去的工业发展大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资源进行大量索取,导致环境问题突出。以煤矿工业为例,由于过度开采,出现了地表塌陷、土地流失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然而,随着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渐觉醒,开始转变发展方式,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国家工业遗产通过展现工业对生态的影响、绿色工业技术的进步,帮助人们了解工业与生态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增强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国家工业遗产发展了现代工业旅游。国家工业遗产虽对工业发展的直接价值缩小,但逐渐成为产业转型的“催化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对工业遗产的重视,这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对旧工业园区进行改造,在保留工业遗产的同时,提升城市的文化吸引力,促进文旅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国家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北京首钢园为例,过去,首钢园作为重工业基地,结束了中国有铁无钢的历史,2022年,首钢园华丽转身,成为北京冬奥比赛场地之一。如今更变成集休闲旅游、体育赛事、科技展示等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园区,为国家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树立典范。

  国家工业遗产助力了现代科技创新。一方面,国家工业遗产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通过研究和继承国家工业遗产中的传统工艺技术与管理经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例如,鞍山钢铁厂在保留原设备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智能化炼钢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对国家工业遗产的保护激励科技创新。为有效利用和保护国家工业遗产,相关工业园区可以引进VR技术重现过去工厂的生产场景,让人们沉浸式体验工业文化,实现经济增长与文化传承的统一。

  总而言之,国家工业遗产在当今社会并不是落后的工业遗存,而是宝贵的社会财富。国家工业遗产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工业化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有助于塑造中国工业形象,为我国建成制造强国和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工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新闻热线电话:010-674106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410661 广告招商电话:010-67410642
举报邮箱:jubao@cinn.cn   投稿邮箱:zbs@cinn.cn   服务邮箱:fuwu@cinn.cn
中国工业报社
微信公众号
中国工业报知行·理论 14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审视 2025-04-14 2 2025年04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