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立鹏
工业遗产是指对工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物质和非物质遗存的综合。红色工业遗产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见证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历程,承载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将红色工业遗产以新的形式和面貌呈现出来,不仅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还保留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
数字技术赋能红色工业遗产的保护
红色工业遗产既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又见证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承载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记忆和精神。例如,“铁人精神”体现了我国一代代石油工人“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地区进入了丹尼尔·贝尔所说的“后工业社会”,这些丰富的红色工业遗产面临着物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困境。在物理层面,一些工业遗产因为城市化的进程面临缺失、拆除和废置的问题;在精神层面,新一代青年对这些工业历史缺乏直观认识,无法领会精神中蕴含的精髓。
这些问题在现代数字技术的辅助下,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第一,数字技术可以实现红色工业遗产的采集和建档。通过三维扫描、高清摄影等技术手段,可以对红色工业遗产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采集,获取其精确的空间坐标和几何形态数据。例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就借用数字技术实现了“存档”。这些数据不仅可以用于建立红色工业遗产的数字模型,还可以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重要参考。第二,数字技术可以实现红色工业遗产的修复与再现。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可以实现对红色工业遗产的虚拟修复和场景再现,让观众瞬间“穿越”到当年的工厂车间,体验生产流程,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红色工业遗产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内涵。
数字技术赋能红色工业遗产的传承
红色工业遗产是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最深刻与现实的意义就是激励一代代青年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然而,时代的痕迹会被历史冲刷,年轻一代缺乏对历史的直观认知,如果未对红色工业遗产进行现代化改造,必将随着历史被埋没。数字技术的进步为红色工业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无限可能。
从技术手段上,数字技术为红色工业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载体和新平台。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将红色工业遗产转化为数字资源,存储于云端或数字平台,充分实现资源的共享。数字平台的建立打破了物理层面的地域限制,让更多人更便捷地学习和了解红色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为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等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创新红色工业遗产的展示方式。通过数字技术为红色工业遗产“编码”,再通过数字化展览、虚拟导览等形式“解码”,重构大众心理认知,让观众沉浸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故事情节之中,增强其对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数字手段,红色工业遗产得以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呈现出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数字技术赋能红色工业遗产的发展
数字技术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红色工业遗产,还可以促进其与新的产业结合,转化为工业文化资本,将“工业锈带”转型为“文化秀场”,成为新生的发展动力。
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将红色工业遗产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将凝固的工业遗址与灵动的现代技术结合,把抽象的历史文化同具体的现实情境结合,打造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例如,可以将红色工业遗产的元素融入产品设计、艺术创作等领域,开发出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可以将红色工业遗产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和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这些举措不仅可以促进红色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陕西将“红光沟航六院”的旧址改造为“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在旧的历史建筑和设备基础上,借用数字技术复原了当年的历史场景,重现了一代航天人的奋斗精神,给予观众最直接的沉浸式体验,实现了传承红色工业文化的目的,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随着对红色工业遗产的进一步开发,将诞生一大批工业文化品牌,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数字化建立的虚拟情境“复活”了故事情景,“激活”了文化价值,传承了工业精神,开辟了新的产业。工业遗产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建立起了沟通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了加强数字技术赋能红色工业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数字技术在红色工业遗产发展中的应用和推广;企业应积极参与红色工业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发挥自身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创新发展新的产业模式;社会应加强对红色工业遗产的关注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红色工业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作者单位:中共武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