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知行·理论

数字经济背景下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本文字数:2857

  ■  孙小蒙

  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运动产业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引导健康消费升级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2023年户外运动相关订单人次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14.99%,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速更飙升至59.78%,凸显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国家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驱动的双重作用下,户外运动产业正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然而,当前户外运动产业发展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均衡、高端服务供给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等结构性矛盾。在数字经济深度渗透各产业领域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数字技术重构产业生态、培育创新动能、提升发展质量已成为推动户外运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命题。本文基于对数字经济赋能机制解析,结合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现实困境,探索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以全产业链数据贯通为目标,构建覆盖装备制造、赛事运营、旅游服务、教育培训等环节的数字化生态系统。可借鉴稀土产业“数字矿山”模式,通过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区块链溯源系统及云计算中心,实现从原材料供应到终端消费的全流程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平台应集成三大核心功能:一是产业监测中枢,利用大数据建模实时追踪各环节运营指标,如通过装备租赁频次、赛事参与热力图等动态数据,精准识别区域消费偏好与产能缺口,为政府规划场地布局、企业调整生产计划提供决策支持;二是协同创新引擎,搭建开放式技术共享模块,鼓励装备制造商与科研机构联合发布技术需求,赛事运营商可接入天气预测、人流预警等AI模型优化活动方案,形成需求-研发-应用的闭环创新链;三是服务优化工具,开发面向消费者的智能导览App,集成AR场地导航、装备适配推荐、急救资源定位等功能,同步收集用户反馈数据反哺产品迭代。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以数字技术赋能为核心,构建“硬件+软件+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硬件层面应推动户外运动场地智能化改造,在山地步道、水上基地等场景部署5G基站、环境监测传感器及智能灯杆,打造低空无人机巡航网络实现实时安全监控。例如,在青海湖环湖骑行道安装太阳能充电桩与AI导览屏,同步建设可容纳房车补给、装备租赁的智慧驿站集群。软件层面需开发全域数字孪生平台,整合地理信息、气象数据及用户行为分析模型,通过算法生成动态热力图指引设施布局。例如,根据露营爱好者轨迹数据在川西高原规划星空观测营地集群。空间布局优化需建立核心城市群-特色节点-乡村微基地三级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评估中西部生态承载力。例如,在秦岭、武夷山等区域建设零碳运动示范区,配套数字中台实现跨区域客源导流。

  提升创新能力,推动高端装备国产化

  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创新生态,聚焦材料科学、智能传感、轻量化设计等核心技术突破。可设立国家级户外装备创新中心,整合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研发力量,针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防水透气膜层等“卡脖子”技术实施定向攻关,同步建立专利池共享机制降低企业转化成本。推动装备制造企业与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共建智能穿戴实验室,开发集成生理监测、环境感知、紧急呼救功能的户外终端,通过用户行为大数据训练AI算法模型,实现装备自适应调节与预测性维护。在产业政策层面,可借鉴半导体大基金模式设立50亿元专项基金,采用先投后股方式支持初创企业,对实现国产替代的装备给予首台套保险补偿。建设长三角户外装备智造谷,引入达索系统3D体验平台实现数字孪生研发,配套建设国家级检测认证中心,建立涵盖耐磨性、低温适应性等指标的本土化标准体系。鼓励红双喜、探路者等龙头企业开放供应链资源,通过模块化设计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核心部件生产,形成雁阵式创新梯队。在消费端实施国货精品推广计划,政府采购优先选用认证国产装备,联合京东运动、迪卡侬等渠道商打造专属流量入口,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溯,提升国产装备市场认可度,最终构建从基础研究到终端消费的完整创新闭环。

  完善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构建“技术-管理-生态”三位一体防护网,以数字技术赋能安全监管与绿色转型。在安全保障层面,应建立全域智能预警系统,通过北斗定位终端、生物识别手环等设备实时采集参与者生理指标与地理坐标,利用边缘计算节点实现风险秒级研判,如遇高原缺氧或偏离路线情况自动触发无人机救援。同步开发基于数字孪生的应急演练平台,模拟山洪、滑坡等场景训练救援队伍,配套建设区域应急物资智库,实现AED除颤器、卫星电话等设备共享调配。在可持续发展维度,需建立装备全生命周期碳账户,运用区块链技术追溯原材料开采、生产能耗、回收处理等环节数据,推动企业采用再生尼龙、植物基涂层等环保材料。开发户外场地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通过热成像监测植被恢复情况,动态调控露营营地使用强度,在三江源等生态敏感区试点电子围栏+生态补偿机制,对遵守环保规范的参与者给予积分奖励。推动建立户外运动ESG评价体系,将碳排放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赛事认证标准,鼓励张家界、喀纳斯等景区采用光伏发电储能系统供电。

  强化政策支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构建“制度+资本+人才”三维支撑体系,以精准政策工具激活产业内生动力。在财税激励方面,可设立户外运动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对数字化改造投入超300万元的企业给予15%投资抵免,对研发强度超5%的装备制造企业实行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创新金融支持模式,推广“体育贷”等特色信贷产品,运用隐私计算技术实现银行与产业平台数据安全交互,为轻资产企业提供信用画像支持。探索发行户外运动基础设施REITs,吸引社保基金等长期资本参与场地建设。在行业治理层面,推动建立户外运动产业合规指引,运用智能合约技术实现赛事审批、保险理赔等流程自动化,在海南自贸港试点监管沙盒机制,对数字藏品、元宇宙露营等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构建产业人才矩阵,联合中国登山协会、电子科技大学开设户外科技应用微专业,对数字孪生技术员、智能装备维护师等新职业实行职称单列评审。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推动高端装备国产化、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强化政策支持等措施,户外运动产业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服务的精准化以及用户体验的全面提升。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户外运动产业将进一步向智能化、个性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增长点。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BTY062)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工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新闻热线电话:010-674106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410661 广告招商电话:010-67410642
举报邮箱:jubao@cinn.cn   投稿邮箱:zbs@cinn.cn   服务邮箱:fuwu@cinn.cn
中国工业报社
微信公众号
中国工业报知行·理论 14数字经济背景下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2025-06-09 2 2025年06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