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思想·理论

AI驱动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

本文字数:2272

  ■  王保进

  AI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还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精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及其所处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运用AI技术驱动思想政治数字化转型,不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还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解构与重构:传统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困境

  技术工具化困境。多数高校将数字化转型等同于设备升级,智能教学系统沦为“电子板书”。某高校教师坦言:“我们购买了价值百万的学习分析系统,但最后只用来看考勤。”

  教育范式冲突。思政课特有的价值观引导与AI算法的中立性存在天然张力。当推荐算法基于用户兴趣推送内容时,如何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文温度缺失。过度依赖技术导致教育过程中情感联结弱化。某学生反馈:“在线答疑机器人虽然24小时在线,但总感觉自己是在和机器对话。”清华大学的“雨课堂”实践表明,单纯增加技术触点并不能提升教学实效。

  技术赋能的深层逻辑:从教学辅助到范式革新

  精准画像与个性供给。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深度学习行为大数据,构建了包含38个核心维度的学生思想动态模型,涵盖政治认知、价值取向、社会情绪等关键指标。该模型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发的“思想成长树”系统,能动态捕捉学生理论认知的演变轨迹,精准识别认知断点与发展需求。基于此,教学团队为试点班级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通过动态调整理论推送深度、实践场景复杂度等参数,使该班级学生的理论掌握度较传统模式提升41%。这种“数据驱动+认知追踪”的双螺旋模式,正在重塑思政教育的供给逻辑。

  情境重构与教学革新。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运用VR技术重构革命历史场景,开发出“红色元宇宙”教学平台。学生佩戴设备后即可“穿越”至延安整风运动现场,与虚拟历史人物对话,在三维空间中沉浸式感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更值得关注的是配套开发的智能辩论系统,AI能根据学生论述实时生成虚拟对手,基于知识图谱构建逻辑严密的反驳体系。试点数据显示,使用该平台的班级在党史学习投入度、理论理解深度等维度均有显著提升,其中学习参与度较传统模式提高2.3倍,形成了“历史场景具身化+思维训练对抗化”的新型思政教学模式。

  动态评估与反馈闭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发的动态评估系统,通过情感计算技术实现了课堂表情的实时识别。该系统运用面部微表情分析算法,能精准捕捉学生眉头紧锁、目光游离等细微表情变化,结合语音语调分析模块,构建出多维学习投入度模型。在试点班级中,系统成功预警了多起学业压力引发的情绪危机,通过及时介入有效避免了不良后果,展现出技术在思政教育精细化管理中的独特优势。这种转型本质上是从“标准化教学”向“精准思政”的范式转变。

  人机协同的新生态: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

  算法治理的三重保障机制。华东师范大学“AI+思政”创新实验室构建三级算法治理体系,确保技术应用的伦理安全。首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参与的算法审查委员会,对推荐系统价值导向进行人工校准;开发思政专用联邦学习框架,实现多源数据“可用不可见”的隐私保护;明确划定AI介入红线,在价值观判断环节强制切换人工模式。该机制既保障算法效率又维护教育本质,形成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螺旋约束。

  教师角色的数字化转型。传统思政教师正经历从“知识搬运工”到“学习场景设计师”的蜕变。在华东师范大学试点中,教师团队与工程师协作开发教学数字孪生系统,通过模拟教学场景优化课程设计。AI承担批量生产任务如生成心理辅导脚本,但教师保留关键决策权。数据显示,该模式使教师人均工作效率提升58%,释放出更多精力用于思想引导与情感交流,实现“技术减负”与“人文增值”的平衡。

  学生数字素养的双向提升。通过开设AI伦理认知校本课程,引入技术批判视角,构建“人机协作”实践项目,如用AI分析网络舆情但要求人工撰写深度报告。这种培养方式塑造出既懂技术工具又具人文反思的新型学习者,为数字时代思政教育提供主体支撑。

  未来图景:迈向智能时代的思政新形态

  面向智能时代,思政教育正在酝酿突破性变革。在认知科学领域,脑机接口技术将实现学习状态的实时捕捉。某实验室开发的EEG头盔已能精准识别认知负荷。配合神经可塑性原理研发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可动态调整知识推送策略。当教学进入元宇宙空间,数字红色记忆博物馆将文物数字化,使党史学习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理论学习游戏化场景通过积分激励机制,让理论认知在虚拟实践中深化。跨国界虚拟思政共同体则打破地域壁垒,构建全球青年价值对话平台。这多重变革交织作用,正推动思政教育向神经精准、空间无界、治理前瞻的新形态演进,塑造智能时代的育人范式。

  当AI技术穿透思政教育的传统边界,我们既应拥抱技术红利,又应坚守教育本真。这场静悄悄的变革最终指向一个目标: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时代真正入脑入心。这或许正是数字化转型赋予思政教育的深层价值——在技术理性中守护人文温度,在时代变革中坚守价值坐标。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以系统思维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研究”(课题编号:XJ107622402)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工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新闻热线电话:010-674106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410661 广告招商电话:010-67410642
举报邮箱:jubao@cinn.cn   投稿邮箱:zbs@cinn.cn   服务邮箱:fuwu@cinn.cn
中国工业报社
微信公众号
中国工业报思想·理论 15AI驱动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 2025-06-09 2 2025年06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