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小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求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地方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主动适应新要求,以创新驱动为引擎,打破教育、科技、人才领域间的壁垒,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地方高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时代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深度融合,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建设,既是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着力点,又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一,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可以提高地方高校的资源配置效率。
教育资源与科研平台的有机契合,有利于地方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推动不同学科间深度融合,加快新兴学科门类的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当前,部分地方高校通过设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努力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出谋划策,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可以提高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整合教育和科技资源,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有效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帮助和智力支持。特别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前沿领域,地方高校能够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第三,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人才培养效能。通过改革,大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既能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能够参与前沿科学研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增强职场竞争力。
地方高校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地方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处理科技、教育与人才的关系,始终坚持教育发展是基础、人才培养是关键、科技创新是动力,通过综合改革破除发展障碍,构建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构建“产业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动态优化专业方向,及时调整学科设置。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邀请行业专家参与高校学科设置,提高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契合度;每学年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及时调整相关专业方向;试点“微专业”建设,设置产业急需的课程模块。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重视案例教学。推行“理论+实践”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场竞争力;努力申报、建设一定数量的现代产业学院,探索实施“双导师”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提高案例教学占比。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提升综合素质。建设“虚实结合”实训平台,提高实践学分占比;探索“项目式”教学模式,发挥项目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建立毕业能力画像,发挥专业与岗位需求大数据分析平台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并将就业质量纳入院系考核指标体系。
打造“应用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重构科研组织模式,提高研究质量。组建跨学科研究院,推行“揭榜挂帅”制度,面向企业征集技术需求榜单,推行“企业出题、学院解题”攻关模式。与相关部门对接,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快速通道”,压缩审批时限。加强资源整合,建设特色创新平台。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深化校企合作,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政策、资金支持,给予创新平台税收优惠,设立相应的成果转化基金。完善激励机制,提高科研积极性。增加横向项目经费提取比例,保护技术入股的教师收益。设立“社会服务贡献奖”,对作出突出社会服务的高校工作人员给予相应奖励,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施“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计划。优化引进机制,搭建校企互动平台。结合专业发展要求,探索设置“产业教授”岗位,充分发挥其在校企合作、项目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作用;柔性引进企业高管、企业技术骨干,不断探索大学生培养新路径;建立教师与企业人才“双向互聘”制度,推动校企合作深度发展。
强化实践能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实施“教师企业深耕计划”,每年有计划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进入企业开展实践调研。严格新进教师招聘门槛,规定新进教师须具备必要的企业经历,努力建设教师工程实践基地。
改革教师评价标准,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深化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坚持应用型成果与论文同等认定,同时将社会服务成效纳入职称评审必要条件,设立“教学-科研-服务”三维考核指标。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