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远芝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强大动力,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大数据、智能算法与多模态交互技术的融合应用,更加精准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实现教育内容的个性化推送和教学方式的智能化转型,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人工智能有助于构建沉浸式、互动式学习场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激发其对思政课程的兴趣与认同。智能化手段还能协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与评价体系,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能够帮助高校构建覆盖课内外、线上线下的全域思政教育生态,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因此,推动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时代性和有效性的关键路径。
实施精准教学。精准教学强调“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高校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学生画像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取向、价值观念等多维信息,精准识别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学习需求。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利用智能平台推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的个性化教学内容,避免“一刀切”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AI还能实时监测学生在课堂中的专注度与情绪波动,动态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真正实现“千人千面”的智慧教学,从而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此外,实施精准教学还需强化教学反馈机制和动态调控能力,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了什么”,更能科学分析“学得如何”。通过智能诊断工具评估学生学习效果、思想变化与价值认同水平,为教学提供持续优化的依据。教师应基于AI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实现闭环式教学管理,构建数据采集—智能分析—个性推送—效果评估的精准教学流程。学校还应重视师生互动与人机协同,让AI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而非替代者,教师能够通过“人机共教”的新模式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共鸣,推动思政课由“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转型,真正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深层次发展。
推进数据赋能。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数据已成为驱动教育创新的重要资源,高校可以通过采集和整合学生在学习平台、社交媒体、课堂互动、课后反馈等多个渠道的行为数据,建立全面、动态、立体的学生思想数据模型,深入了解学生的价值取向、认知结构与心理状态。这种数据支撑下的“学生画像”为思政教育内容设计、方式选择和节奏安排提供了科学依据,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匹配和教育目标的精准对接。同时,数据赋能有助于实现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早识别、早干预,以此构建起问题导向—数据支撑—精准施教—持续跟踪的闭环管理机制,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主动性。在推进数据赋能的过程中,高校还应构建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和技术支持系统,加强对教育数据的系统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校内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同;强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以此确保学生信息的合理使用与合规管理。高校还可以引入先进的数据挖掘、分析与可视化工具,以此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数据报告与教学建议,提高教师数据素养和教育决策能力。此外,高校应推动人工智能算法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探索情感计算、语义分析等前沿技术在思想引导和价值教育中的应用,提升数据赋能的智能化水平,这将思政教育将更具温度、深度和广度,为高校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新时代青年提供坚实保障。
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设计是实现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传统思政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固定、手段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高校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设计环节实现内容、形式与节奏的智能优化。AI可协助教师分析课程目标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差距,科学安排教学结构与教学重点,精准匹配知识点与现实热点,提升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相关性。同时,人工智能支持多模态的教学形式设计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推动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在教学组织与课堂实施方面,优化教学设计还应注重智能辅助与人本关怀的协同融合,AI系统可以根据学生差异化特征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与任务清单,推动分层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同时,智能推荐系统可辅助教师提供个别指导建议,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推送。此外,AI还能实时采集学生课堂反馈数据,对教学节奏与内容做出动态调整,提高教学互动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更重要的是优化教学设计不仅仅是技术增强,更要突出价值引导。教师应在AI的辅助下注重情感联结、批判思维与道德判断的培养,做到技术与思想并重、智能与温度共生,以此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以价值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新体系,积极推动思政教育从知识灌输走向价值共鸣,全面提升育人实效与课程魅力,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