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蒙蒙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提速,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渴求愈发急切。身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务必顺应时代变化,把握新技术及新产业带来的契机,加速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升级换代。事实上,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为高校提供更具前瞻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教育内容,支持学生更勇敢地应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复杂考验,同时也为高校在科研能力、资源配置与管理模式优化上提供了更坚实的后盾,带动教育质量及整体办学水平全面提升。高校借助新质生产力能更出色地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引领国家经济、社会持续有序发展与进步。
加强科技创新引导。在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教育期间,强化科技创新引导是提高教育质量、契合未来社会需求的核心。高校应采用政策保障、资金投入与资源安排,激发师生在科研领域创新探索热情,搭建跨学科科研平台和创新实验室,以此激励师生对前沿技术和相关领域展开深度研究,助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实践。学校还需强化与地方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协作,凝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共进合力,不但有效提高自身科研水平,还能引领科技创新进入实际应用范畴,实现社会发展需求与教育资源的深度结合。高校还可通过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训练,增强学生在科技创新进程中的参与感与成就感,倡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诸多环节。例如参与从问题找寻、技术研究到产品革新的整个阶段,练就其处理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水平。高校需定期组织创新竞赛、学术交流以及论坛活动,构建平台展示学生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冲破自我藩篱,优化创新思维及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推动教育内容更新。高校需紧盯新兴科技、产业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变迁,即刻调整更新课程内容,保证教学内容跟上现代科技发展步伐。高校通过构建灵活且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结合前沿科技潮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领域范畴,开发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科技动态,也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际操作本领。高校还需提升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水平,邀请行业专家介入课程设计,担任客座教授,使教育内容呈现出前瞻性,兼具实践价值与操作可行性。随着科技的发展,诸多问题的化解需要多学科的跨界合作,单一学科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求。因而,高校需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主动进行跨学科、跨领域课程规划,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里开展知识的融合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跨领域处理问题能力。高校通过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及课程设定,既可以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还能有效提升其适应未来社会进步的能力与竞争水平。
引入智能化教学工具。在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教育高质量前行的背景中,智能化教学工具的引入为增进教育质量与效率提供重要支撑。高校要积极对现有的智能化技术进行整合,开发并引入贴合教育需求的教学工具,诸如智能课堂调度系统、虚拟实验模块、网络学习工具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教师实时监管学生学习进度,实时调整教学举措,做到精准教学落实。而智能化工具则能实现学习内容的专属化推送,按照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需求,打造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本领。高校要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且应用此类智能工具,提升其数字化教学实操能力,保证工具发挥最大利用价值。智能工具能为学生供给充足的自学资源,采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个性化学习推荐,以此辅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实现更好成效,而智能化教学工具还能在教师科研、教育评估等方面产生作用。例如,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分析学生学习表现与成绩,发现其学习进展中存在的瓶颈点,进而优化教学方式与策略,教师借助智能化工具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反思与自我提升,由此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强化产学研合作。在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促进产学研合作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社会需求对接的关键途径,高校应搭建更为紧密的合作机制,与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一同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高校可采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产学研合作基地等方式,实现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深度结合,可凭借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方面的支持。而企业能够提供实际案例及实践平台,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双向交互不仅可强化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还可强化学生的实践水平,保障教育内容契合市场需求。高校可与企业联合开展创新创业相关项目,支持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研发项目,增进他们的动手本领与创新思维,如高校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跟科研成果,企业采用设立奖学金、设立实习岗位、开展联合研究等方式招引优秀人才加入,共同促成技术革新及产品升级。高校要定期安排企业与学术圈的交流活动,促成信息及技术的共同分享,通过产学研的深度合作,不但有效促进高新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还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就业竞争本事,助力高质量教育跟社会需求的有序衔接。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