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乐乐
在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AI)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全新动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党建与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关键作用。将AI技术融入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实现两者的“双融双创”,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还是提升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理论维度:AI赋能“双融双创”的学理基础
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在育人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党建强调政治引领与组织建设,思政课聚焦思想塑造与价值引导,二者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AI技术的介入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智能化手段重构教育流程,推动党建活动与思政课在内容、方法、评价等层面的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一方面,AI赋能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双融双创”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教育观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科学与技术两者相互统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教育不但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AI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技术特性与教育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
另一方面,教育学视域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个性化学习理论及教育生态理论为AI赋能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双融双创”提供理论支撑。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个性化学习理论强调根据主体的差异性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教育生态理论则要求构建开放、协同的育人系统。AI的个性化推荐与互动反馈契合这些理念。同时,AI技术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与数据,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利用虚拟仿真、智能问答等工具,构建了“人机协同”的教学场景,助力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为系统优化提供基础。
价值维度:AI赋能“双融双创”的价值意蕴
AI技术的运用对推动实现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双融双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党建与思政教育的精准性与实效性。传统党建与思政课存在教学资源同质化等问题,而AI技术通过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能够实现精准化服务。AI技术通过构建思政资源图谱,可整合党史文献、时政热点、红色文化等多元资源,并基于学生画像实现精准推送。例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抓取学生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其兴趣偏好,进而推荐适配的红色影视片段或党史案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吸引力;通过“精准滴灌”模式,有效破解传统教育中“大水漫灌”的困境。
另一方面,有利于强化意识形态安全与价值引领。在AI技术应用中,意识形态风险不容忽视。例如,生成式AI可能被用于制造虚假信息,威胁高校思想阵地安全。对此,在AI技术应用中,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防范数据滥用与价值观偏差,需要通过技术手段与制度设计双重保障。同时,AI技术本身亦可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工具。例如,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AI可创设“虚拟长征”“红色场馆沉浸体验”等场景,突破时空限制,使学生通过具身体验深化情感共鸣与政治认同,增强课堂互动性,推动传统“灌输式”教学向“沉浸式交互”转变。
实践维度:AI赋能“双融双创”的实践路径
AI赋能的实践路径以技术为支撑、育人为核心,为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课的“双融双创”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一方面,构建智能化的教育实践场域。依托AI技术搭建“党建+思政”一体化数字平台,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党的创新理论文本的语义解析与知识重构;同时,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发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系统,运用VR技术复现历史场景,通过多模态交互设计实现“理论灌输”向“场景建构”的范式转型,进而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通过具身认知理论中的“情境-行为”耦合机制,使学习者在虚拟仿真环境中完成政治认同的具身化建构。
另一方面,形成可持续的教育创新机制。构建“需求识别-资源匹配-效果评估”的闭环生态系统,运用强化学习算法实现教育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通过打通党建与思政课的数据壁垒,进行全流程数据采集与分析,为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构建涵盖知识、情感、行为的多维评价体系,推动思政与党建目标的深度融合;同时,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教育过程存证体系,确保学习数据的真实性与不可篡改性,为教育效果评估提供可信依据。这种算法优化机制通过持续迭代实现教育生态的自我进化,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创新范式。
(作者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题名称】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双融双促’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ZJY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