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若水
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强化科教协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在大项目、大平台、大工程建设中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师资交流,推进协同育人。工业生态学课程是贯彻落实这一新时代生态理念的载体。加强工业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工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全过程,进而提高工业生态学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生态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的高素质工业人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为更好地开展工业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创新,以满足新工科人才“知行合一”的培养需求。
深入挖掘工业生态学的思政元素
工业生态学课程本身具有明显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和绿色发展的家国情怀,其中蕴含的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与思政教育有着天然的结合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相关的知识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其中。
一是在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与责任担当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我国工业发展历程和“双碳”目标的重大战略意义、我国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我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布局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努力与成就。同时,通过剖析相关政策背后的战略逻辑,对比发达国家碳减排路径与中国特色的“双碳”实践,如全国碳市场、风光电一体化等,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并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报国情怀,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二是在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工业生态学课程中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资源利用与保护等内容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形成环境友好的思考方式,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工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三是在课程中融入科学家精神与创新意识。绿色制造技术、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低碳能源技术等工业生态学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不仅是科学探索的结晶,更是科学家精神的生动体现。这些技术成果彰显了科学家们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培养自身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积极寻求解决工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和碳减排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教师作为工业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其综合素养的高低及其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否会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工业生态学专业教师需在具备较强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较强的课程思政意识,进而更好地践行“课程思政”理念。
一是定期开展专门针对工业生态学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双碳”相关的政策文件,如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同时,邀请思政教育专家、教学名师等开展讲座,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理念、内涵和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进而提高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提升课程思政的理论深度。
二是搭建教师教学研讨平台,建立工业生态学课程思政案例库,促进工业生态学专业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鼓励教师整合政策解读、行业报告、思政素材等资源开展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活动,共同探讨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提升其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三是鼓励工业生态学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组建教学团队,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优势和工业生态学专业教师的专业优势结合起来。同时,邀请环保部门专家、企业工程师等参与课程设计并开展跨学科合作教学,以真实行业视角传递绿色发展理念,进而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同向同行。
创新工业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面对绿色低碳转型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工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亟待突破传统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
一是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教师可围绕“双碳”目标设计开放性课题,如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工业园区的碳减排方案设计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开展实地调研等方式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切身体会绿色发展的复杂性与系统性。通过项目式学习实践,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也能得到整体提升。
二是采用虚拟仿真教学法。利用虚拟仿真技术(AR/VR)构建工业生态学相关的虚拟实验场景和工业生态仿真平台等工具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并在虚拟仿真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如设置环保指标约束、资源利用效率考核等。引导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直观感受工业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深入地理解专业知识并内化吸收,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理念,增强科技强国信念。
三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线上教学模式,及时更新知识库和案例库,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通过播放与“双碳”目标相关的纪录片、宣传片等,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进而提高工业生态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