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思想·理论

工业文化遗产如何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建设

本文字数:2406

  ■  徐善玉

  全球化与本土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工业文化遗产充当着中华文明现代化进程的物质化载体,也凭借其独有的时空叙事能力重塑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这些蕴含技术伦理,劳动智慧与集体记忆的文化遗留物,背负着民族工业从艰难创业到智能强国的发展历程,而且还蕴藏着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元素。如今,伴随“大思政课”观念的持续深化,怎样打破工业遗产资源静态保存较多,动态激活较少的僵局,创建贯穿历史状况与实际需求的教育转换体系,已经成为解决思政教育供应端变革难题的重要突破口。这不仅仅需要教育者从技术考古角度再次解读工业遗迹的精神内涵,还要经过多方协作与数字助力,把冰冷的金属机器变成带有温度的价值传播渠道。

  融合创新的时代诉求与实施困境。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政教育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它正从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逐渐转变为更加注重价值引领和思想启迪的新模式。然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对于工业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却面临着一些挑战。虽然这些遗产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见证,渐渐进入教育研究领域,但是其思政教育价值的系统开发运用依然不足,缺乏深度。有关资料表明,国内众多工业遗产仍停留在静态保护层面,这些珍贵资源的有效活化运用同新时代提倡的“大思政课”及其主张的“大历史观”相比相差甚远。例如汉阳铁厂、京张铁路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工业遗产,其技术伦理和历史意义的解读往往仅限于对事件的简单陈述,而缺乏对其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及其形成逻辑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单纯靠参观达到教育目的的浅层次模式,也很难建立起把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民族精神培养融合起来的教育叙事体系。

  工业文化遗产的立体化育人价值重构。锈迹斑斑的蒸汽机车、斑驳的纺织机械等工业遗迹,一方面记载了技术道德规范和人文主义情怀的两种文本,另一方面也负载着往昔岁月的印记和当时社会的回忆。把闲置不用的轧钢厂房改建成为富含教育价值的名为钢铁记忆的实际教学场地,具有深刻的内涵。当同学们亲自操作那些重新修复起来的高炉模型的时候,设备所蕴含的群体回忆就可以转变成对品质观念的切身体会。这种教育行为既很好地填补了以往思想政治课上重视理论轻视感受的缺陷,更通过“技术考古”的途径,展示了工业文化发展进程当中合作精神,革新想法等主要价值元素的产生规律和历史轨迹。与此同时,一些高校还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技艺数字化重现,同学们可以在由经纬线编织起来的虚幻天地里,深入体会到“经世致用”这一工业理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形象而又鲜活的承载物。

  多维协同机制的构建与突破。要解决工业文化遗产与教育需求之间结构性错位的问题,必须构建一个政府、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协同合作的机制。以采矿专业为例,可以构建“矿业文明”课程,通过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成功地复原了井下作业的场景,让学生能够在穿越时空的体验中,实现从技术知识的理解到对矿业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的转变。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是建立在跨学科教研团队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个团队中,马克思主义学者负责梳理和传承“大庆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的精神谱系,工业设计师则致力于将生产设备转化为具有教育意义的工具,共同构建了一个能够进行文化解码的学术共同体。然而,在目前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校企合作协议中有大量的内容缺乏实质性的教研共建条款,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建立一个由文化遗产管理部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工业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委员会,以促进工业文化遗产教育的深入发展。

  数字化转型下的教育生态重塑。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见证了一场深刻的时空革命,这场革命正在彻底改变工业文化的传承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孪生技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以这种先进技术为基础,上海杨浦滨江地区成功打造了一个名为“工业记忆”的互动体验系统。该体系给予学生远程参与的机遇,再次感受纺织厂往昔的情景,进而将技术史的研习进程转化成民族工业精神集体记忆的塑造,这种富有创意的教育手段不但使学生更为直观地认识工业历史,而且唤起了他们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兴致和使命感。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部分项目存在过度注重技术演示却忽略教育实质的“技术炫耀”状况。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教育活动偏离其核心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创建一个动态评估系统就变得格外重要,这个评估系统把学生在工业文化创新项目规划和遗产保护方案设计等实践活动中的成绩归入思政学分系统,进而达成从文化认识到价值内化的完全教育流程,经过这样的评估系统,可以保证教育活动既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长处,又能维持其教育的核心价值,最后培育出既有技术能力又有社会责任的将来工业人才。

  工业文化遗产和思政教育深入融合,实际上就是文明记忆和时代精神之间的对话活动。蒸汽机车的轰鸣声依靠数字孪生技术跨越时空,斑驳的纺织机械在虚拟仿真里再次焕发活力,工业文明的基因片段正重新融入青年学生的价值认知体系。未来,随着文化遗产动态评价系统和跨学科教研制度逐渐健全,工业遗产教育转换会超越物理空间和历史范围的约束,在虚实结合的教学环境里达成从器物认识到精神共鸣的提升。 这不仅仅是创建“技术解读—文化阐述—价值吸收”的完备教育链,而且要在智能制造与工业遗产的时间和空间交流之中,培养既有历史底蕴又有未来眼光的新工业道德观,使得寂静的厂房设备确实变成塑造灵魂、培养人才的精神象征,给制造强国的建设添加持续的文化动力。

  (作者系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创新研究”(课题编号:CJWSZ20-33)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工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新闻热线电话:010-674106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410661 广告招商电话:010-67410642
举报邮箱:jubao@cinn.cn   投稿邮箱:zbs@cinn.cn   服务邮箱:fuwu@cinn.cn
中国工业报社
微信公众号
中国工业报思想·理论 16工业文化遗产如何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建设 2025-06-09 2 2025年06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