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退出机制不能“实”而不“施”
稿件来源:本报讯
长久以来汽车行业备受诟病的生产资质 “终身制”终于被打破。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 (以下简称 《通知》),决定在汽车行业建立落后企业退出机制,这无疑是汽车行业朝着健康有序发展的一大进步。 我们国家的汽车行业呈现出小、弱、散的特点,目前我国有各类车辆生产企业1300多家,其中汽车整车企业有171家 (按集团统计77家)、摩托车120家、专用车900多家、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35家。在这1000多家企业中,有一批企业多年来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产量极少甚至没有产量,其生存十分困难,更谈不上盈利。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被业界戏称为 “零产量”的企业既无法淘汰,又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条件,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不仅严重影响行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带来极大隐患。因此,以往业内关于建立 “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管理机制”的呼声不绝,强烈希望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此次 《通知》的发布和实施,可以迅速把无效资产排除,给落后企业一种刺激,促使其专心发展,这对提高国内汽车产业集中度,调整产业组织结构,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不过,在另一部分业内人士看来,这个原本就有些迟到的政策缺乏力度和决心,对于推进产业整体的发展作用并不大。特别在对落后企业的淘汰上,显得优柔寡断;《通知》对退出企业设定了一个“标准”:连续两年年销量为零或极少 (乘用车少于1000辆、大中型客车少于50辆、轻型客车少于100辆、中重型载货车少于50辆、轻微型载货车少于500辆、运输类专用车少于100辆、摩托车少于1000辆)的生产企业。乘用车年销量1000辆,这些标准本来就很轻松了,而且如完不成,还给几年的时间整改。这说明,政府还是没有痛下决心,这个政策象征性意义大,实际价值小。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该 《通知》的发布和实施,将打破长久以来汽车行业备受诟病的生产资质“终身制”。不过,那些 “零产量”企业恰恰是目前市场上最 “炙手可热”的 “壳资源”。 近年来,国家对于整车生产尤其是轿车生产资质的审批越来越严格,任何新上汽车合资项目,必须要收购一家具有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 (即 “壳资源”)才能进行。因此,围绕 “借壳”、闲置整车资质的争夺屡禁不止、愈演愈烈。 今年5月, “茶花汽车” 以4.5亿元高价出售的消息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而之前上海大众宁波工厂也是通过收购波导旗下的神马汽车而获得 “整车生产目录”,当时成交价为5亿元左右,比茶花的成交价还高。 环顾当今汽车业,生产资质壳资源交易之风愈演愈烈,显然与此前的产业发展政策相悖。其实,2004年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初版与2009年的修订版中都提到了相关的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因此对此次下发的《通知》,相关人士表示担忧:退出机制出台固然是一大进步,但不希望重蹈覆辙、 “实”而 “不施”,更不希望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让大家失望。 (李永钧)
|